□通讯员 章华平
(上接第5版)优化支撑栈桥的排布;同时,项目总经济师确保新方案中的支撑总量可控。支护方案优化后,栈桥均避开核心筒区域。针对12处支撑与核心筒剪力墙无法避开的情况,项目总工程师提议在支撑内预留型钢的优化方案,项目总经济师同步确保方案的经济性,安全督察员充分进行永临结合的安全性预判。方案整体优化后,核心筒结构能够先行施工,摆脱支撑的限制,最终,320米塔楼出地面较投标工期提前了6个月。
注重过程优化 高效协同展现总集成“聚合力”
据王伟导介绍,西塔楼及配套工程施工中遇到三大难点,包括紧邻正在运营的地铁13号线,其基坑最大挖深达21.3米,上部为主塔楼,距离地铁隧道最近处仅13米;交易中心、商业楼、酒店、宴会厅、商业裙房等建筑多功能业态的施工量多且面广;施工管理跨度大,对协调与集成能力是个考验。张江中区共有八个地块同时进行施工,区域内各个地块都在同步进行基坑施工、土方卸载、地下水抽取,怎样快速、安全地完成超深基坑施工是摆在眼前的“超级难题”。
张江中区单元项目群位于地铁50米保护区范围内,分属不同的业主和总包单位,37个群坑同步施工周期长达15个月。片区内巨大的车流、人流,对周边各方面影响非常大,但10个地块只能共用3条主干道,且通行时间段又受限。从前期与设计单位沟通开始,一直到集成各专业施工单位,管理跨度之大,对总承包项目部的集成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片区化管理理念呼之欲出。由总承包项目部牵头,菱形管控团队负责具体落实。西塔项目基坑被划分为11个区域,靠近地铁侧单独划分出5个小区,王伟导带领项目总承包菱形管控团队遵循“分层、分块、限时、对称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配足挖土机械人力,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支撑及结构楼板,从而降低基坑变形对地铁的影响。
垂直运输取消外框人货梯,转而内置于核心筒电梯井道,能够大大提升施工过程中外立面的形象。为此,总承包项目部总工程师、总经济师与安全督察员会同集团第七事业部、上安五分公司与六分公司为代表的参建单位项目部,经过技术、商务与安全等分析研判,通过对各专业运输材料的总量和非标人货梯单次的运输量等大量数据的测算,科学计算出人货梯内置后带来的运力缺口,并成功说服业主提前启用永久电梯。
注重关键节点 攻坚克难展现总协调“战斗力”
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涉及桩基、围护、基础、结构、幕墙、机电、精装饰等各专业,参建单位数十家,千头万绪。作为总承包方,必须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才能进行有效的协调。王伟导对2020年10月28日协调打好西塔楼最为关键的一次近2万立方米基础大底板进行的整体不间断浇筑“会战”记忆忧新。西塔楼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共59层。“超高层楼宇施工难度大,而基础底板的一次性连续浇筑,关系到大楼的基础,质量要求非常高。”面对周边环境复杂、群坑同步施工,基坑施工工期紧、任务重、现场交通组织难度大等诸多困难,总承包项目团队协同各参建单位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合理进行大底板浇筑区域划分,施工现场5台大泵车、2台溜槽的持续泵送,采用电脑测温实时监控内部温度,及时改进养护措施,场内外增设高清视频监控点位,进行24小时实时动态调度等,确保了超厚超大底板浇筑施工的顺利完成。
科技创新引领超高层绿色建造技术和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应用也在张江“科学之门”西塔楼及配套项目建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总承包项目部技术团队协同各专业项目部,在建工总承包部BIM中心和建工工程研究总院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远程监控、智能芯片、大数据分析、云端服务、手机移动APP等手段,构建全方位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把工地打造成为了上海建筑行业里最具科技感的文明示范工地项目之一。在首届“新城建杯”国际BIM/CIM应用大赛中获综合应用一等奖殊荣;并先后荣获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工地、上海市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上海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一类工程、上海市建设工程优质结构、2023年华东地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等称号。该工程总承包项目部还被评为上海建工集团先进集体。与此同时,项目技术团队还研发出提高超高层建筑环带桁架斜柱节点安装精度的新方法,荣获202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一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