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建筑旗下中建交通承建的西藏文化新地标——西藏文化广电艺术中心项目大剧院正式启用。
西藏大剧院作为西藏文化广电艺术中心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同时可容纳近1500人观演。
科技先行 力克履约难关
西藏大剧院设计理念,以汉唐建筑风格为主,通过经典的三段式划分,坚固稳重的石材基座,塑造端庄大气的建筑形象,西藏大剧院整体建筑高度51米,寓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56根外廊柱寓意中华民族大团结。
在青藏高原建造这样一座恢宏的建筑,对于项目团队来说并非易事,在3600米海拔下的低压缺氧环境中,设备进场困难、原料采购不便,作业效能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50米的舞台层高,跨度27米的台口超大空间施工,大量的超高空作业与大跨度作业,对施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突破管理瓶颈、克服建设难题,该项目广泛使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预先模拟复杂吊点作业,针对高空作业及大跨度作业开展演练,前置排查化解建设难点及安全风险点,采用预施工、预拼装等措施,确保单元拼装控制在1毫米范围内,采用单榀吊装、大跨度钢网架滑移等施工工艺,现场施工能效大幅提升,有效保障建设生产进度,获得3项国家级QC成果,《大跨度钢网架滑移施工工法》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工法。
节能降碳 聚焦绿色建造
大剧院舞台区、观众区等功能区域众多,各区域结构标高不一,空间交叉密集、布局空间丰富,为故障摸排与日常运维增加了难度。为此,该项目引入楼宇自控智能化集成系统,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智能照明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中操作,不仅能实时进行故障排查,还能高效率完成大剧院的例行检查、数据统计、自动调节等工作,精准对建筑物各个系统进行管理和运维,减少了人工运维成本,降低了能源消耗,实现了降耗、提效的一体管控。
该项目积极贯彻绿色施工理念,结合高原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运用外保温技术、太阳能系统、空气能热泵系统等绿色建造技术,因地制宜调整隔热保温板材,同时,项目还在工程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雨水回流循环系统+下凹式绿地设计,不仅将雅鲁藏布江畔丰沛的降水,转换为景观用水与浇灌用水,还能有效补充地下水位,减少暴雨期市政管线排水压力。
服务民生 带动属地就业
自开工以来,该项目坚持本土化用工,积极引入藏族应届毕业生,聘用当地农牧民参与建设,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技能竞赛为当地提供了逾千个就业岗位,让属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中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