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融汇山海韵,游龙贯通鱼米乡。杭温高铁是连接浙江南北的“诗画走廊”,将杭州、金华、台州、温州等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串联成线,让杭州至温州的时间压缩至1小时。近日,在32台液压提升器的共同发力下,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杭温高铁横店站站房项目钢结构末次提升作业完成,标志着站房主体结构施工全面完成。
横店站坐落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的横店镇,作为“中国好莱坞”的城市窗口,横店站站房坚持传统建筑的中正理念,以东阳木雕在建筑上的应用为设计出发点,将传统木结构屋顶的檐椽转化成层层叠叠的现代形式,以古建筑的瓦片点缀于檐椽之间。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站型为“线侧+高架”,通过设缝分为高架站房和线侧南站房,站场规模3台8线,是“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工程,以及服务保障杭州至温州段重要交通配套工程,最高聚集人数1500人。
横跨东西,吊起站房骨架
“横店站站房钢结构屋面由高架站房的桁架结构和南站房的网架结构两部分组成。高架站房钢结构屋面东西方向跨度达145米 ,桁架+网架面积达1.82万平方米,钢结构用钢量约2100吨,相当于同时吊起1400多辆小汽车。”项目经理韩俊介绍说。
如果将横店站房的巨幅钢桁架屋盖比作一幅巨型“画卷”,那么,要使整幅“画卷”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钢结构的吊装和拼装就必须环环相扣。为此,项目团队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全自动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利用计算机将钢结构顶升到位,再在高架层楼面原位拼装倒三角形空间管结构主桁架、场外拼装次桁架,有效地提高结构拼装的安全性和施工效率。
与此同时,为避免“画卷”中出现细微的“凹凸不平”,建设者将“钢结构安装操作阶段因温度、精度等原因产生的微小变形”考虑在内,在高架站房屋面项目设置了32组提升器,每台液压提升器处各设置一套行程传感器,用以测量提升过程中各台液压提升器的提升位移同步性。每个提升吊点都布置了距离和油压传感器,帮助建设者根据构件高度数据实现毫米级微调,将主梁与次梁表面构件安装的高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定点监测,稳固站房支撑
对于大体量的钢结构屋面提升,钢结构监测为整体提升过程稳定及后续运营稳固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吊装前后,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对吊装全过程建模,通过立体化、可视化的途径,提前对各环节“差错漏碰”检查,进行专业技术交底,测量员对各工序的施工测量、跟踪检测全方位进行监测,利用全站仪、经纬仪控制钢结构的定位精度。
吊装过程犹如一台精密复杂的“手术”,需要全过程周密谨慎。为确保成功把钢结构屋盖稳步提升就位,项目施工人员在桁架组装焊接时,设置了31个提升及卸载过程变形观测点,检测钢结构的应力应变、位置形变等情况,使建设者能够及时调整预变形值。得益于全过程监测的“保驾护航”,吊装过程高效、顺畅,有效地提高了建设效率。
高标准外立面,挺起站房脊梁
作为城市的窗口,横店站站房项目整体形象汲取了东阳古民居建筑屋面、挑檐、构架、斗拱等层叠有序、飘逸端庄、稳重大气的特点,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宣传新窗口。
为了达到古典民居与现代站房的完美融合,同时满足站房内的各类功能需求,重中之重是打牢整个项目的承重基础。64根混凝土浇筑的外立面柱拔地而起,撑起了整个横店站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外饰面幕墙,其中最高柱高达21米。明亮通透的玻璃幕墙、铝板装饰的檐口以及采用石材外挂立柱,构建出采光性好、空间感足、现代感强的迎接八方旅客的“城市节点”。
为了确保外立面的高标准垂直度,将垂直度误差控制在0.5%以内,项目团队下足苦功夫。在保证框架柱混凝土成型和外观质量方面,采用分段翻模施工方案,将外立面柱进行分段“切割”,以3~5米分段制作对应的浇筑“模具”;在每次安装模具前,校准垂直度数,使得浇筑出来的外立面柱处于统一竖面,高度、垂直度及美观度达到了极高标准。
此外,该项目团队还在屋脊、檐口等特殊施工位置及细致节点进行深化设计,采取“倒置式施工”,将附着性强、防渗透能力强、耐性强的防水材料放置于保温层下施工,对防水层进行了有效保护,从而大大降低屋面渗漏的概率。安全、优质推进杭温铁路全线建设,为浙江省内构造“1小时交通圈”提供关键支撑,“筑”力“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中建二局建设者表示,将继续坚持深耕一方、服务一方,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以改革创新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中建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