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在春节前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中建科工上海工业智能中心项目240吨连廊提升记

□记者 张高青 通讯员 赵凯杰

临近岁尾,年味渐浓,也许到了该歇一歇与家人团聚的时候了。然而在位于上海马桥的中建科工上海工业智能中心项目工地上,建设者们却奋战犹酣,项目负责人郑洋和同事们还在为如何攻克项目的一个重要节点——240吨大跨度钢结构连廊高空提升而忙碌着。

精心策划确保240吨“巨无霸”吊装

上海工业智能中心项目由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总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由3栋单体楼组成。该项目未来将引入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设计等领域的产业项目,是上海市重点打造的有全球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基地。

随着2023年12月该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后,中建科工迎来了一个重要施工节点——大跨度钢结构连廊高空提升吊装。3号单体楼由底部三层裙房与两座塔楼组成,两座塔楼顶部中间设有特殊外形的双层连廊。这连廊堪称“巨无霸”,其平面尺寸为长44.1米、宽8.6米,桁架整体提升重量达240吨,安装高度60米。

该连廊提升是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由于钢结构连廊跨度较大,安装高度较高,如采用常规的分件高空散装方案,则需要搭设大量的高空支撑架,不但高空组装、焊接工作量大,而且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风险。怎么办?面对挑战,中建科工项目部迎难而上,郑洋下了动员令:“要精心策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方案万无一失,在春节前一定要啃下连廊提升这块‘硬骨头’!”

然而,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工程现场连廊拼装场地有限、提升同步性要求高、设计验算复杂等问题不断冒出来。为此,项目总工程师王海兵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攻关,多次在现场放样、测算与复核,建立空间坐标,确认连廊安装与提升位置……中建科工项目管理团队经过反复讨论与综合分析后,初步拟定了将钢结构在地面拼装成整体后,采用“超大型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技术”将其整体提升到设计标高,再进行对口处的杆件焊接,以降低现场高空施工量和施工难度的方案。

方案确定了,但能否确保万无一失?为此,王海兵和技术团队进行了多轮连廊提升仿真模拟,按照实际施工过程对结构变形、提升平台、吊具、胎架顶板进行计算分析;同时,针对该项超危大工程存在的难点,中建科工多次开展专家论证,并组织多轮交底,最终确定了“吊点油压均衡,结构姿态调整,位移同步控制,分级卸载就位”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场历时8小时的“大考”

经过多日的精心策划、模拟、论证和准备,在龙年春节前夕,中建科工终于迎来了连廊提升“大考”。这一天早上,寒风凛冽,但中建科工人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更有几分激动。大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技术部与质量部依次对连廊结构加载前后的变形情况以及主楼结构的稳定性等情况进行复核,工程部有序协调各作业面与施工人员进行避让,安监部则是对提升设备与相关械材进行安全检查……“所有人就位,开始提升!”8点左右,随着项目生产经理鲁明的一声指令,240吨大跨度连廊高空提升正式开始。

因为这一天风力较大,为了确保该项目的结构装置与设备配置安全,确保吊装万无一失,连廊整体提升吊装维持在每小时5~8米左右的较慢速度。郑洋更是慎之又慎,对管理团队提出了务必按照每提升10米进行检测复核的严格要求。随着连廊缓慢提升,现场技术员与施工人员紧张忙碌着,利用测量仪器测定起吊点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计算出每个起吊点的相对高差,使用液压提升装置对各个吊点的高度进行调节,确保吊装过程中结构维持水平;同时,有专人将电脑的同步控制系统从自动工作状态转换为人工工作状态,严密监视微机控制系统内的压力、位移,实时对各起吊点的液压提升器同时作微动调节,确保吊装时连廊在空中的位移分分秒秒受控。

10米,20米,30米……高度在一米一米提升;1小时、2小时、3小时……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下午16点左右,随着钢连廊悬停至3号楼顶部,液压升降装置停止运转,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迅疾对每个吊点做精细调节,确保连廊每一层的弦杆准确抬升至设计位置,而后开始分段安装钢结构构件;当所有的后装杆都安装完毕后,项目团队开始对各吊点卸荷,液压提升系统设备同步卸载……

至此,在经过8小时的紧张奋战后,240吨大跨度连廊60米高空提升终于宣告胜利完成!

2024-02-08 张高青 ——中建科工上海工业智能中心项目240吨连廊提升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4269.html 1 3 “在春节前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