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特别报道

中国南极秦岭站主体建设任务完成

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活动在京举行。值此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由中铁建工第四公司承建的南极罗斯海新站正式命名为“秦岭站”。

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总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可满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的工作生活需求。

2023年11月1日,中铁建工集团94名建设者随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开启第20次南极建设新征程,此次考察最突出的亮点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秦岭站。考察任务由3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雪龙2”号行进到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域时,遇到一艘承载4名当地渔民的求救船只。在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分队的全力配合下,考察队历时33个小时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

2023年12月7日,“雪龙2”号和“天惠”轮历经5次破冰开道冲出冰区,抵达位于南极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中铁建工集团建设者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卸货任务中。此次卸货约9300吨建设物资,人员、材料和机械的协同是卸货过程中的又一大挑战。整个卸货过程,中铁建工集团建设者被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负责船上卸货,一部分负责码头装车,另一部分负责全程运输。建设者克服复杂多变的海冰、大风等不利因素,加班加点、排除万难,历时13天提前完成站区物资卸运任务,创造了南极考察史上最短时间卸运最大物资量的纪录。

2023年12月16日,罗斯海飘起了大雪,秦岭站首根钢柱顺利吊装,主体工程建设随之全面启动。为了保证南极现场钢结构顺利搭建,预拼装工作去年7月就在国内完成。由于南极现场不具备焊接条件,考察站钢结构拼装需要通过手动安装耐候性高强螺栓来完成。夏季的南极,太阳一直挂在地平线之上,建设者们利用极昼,从7点到22点,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钢结构骨架搭建完成后,就需要往里面“填肉”,功能模块安装随之展开。与其说是一座考察站,秦岭站实际上更像一座“微缩科学城”,内部分为度夏、越冬、办公室、实验室等功能模块,一共5大类84个,全面满足科研、办公、仓储、生活需求。所有功能模块都采用国内加工、现场安装的方式,大大减少现场施工时间。建设者聚精会神地操控履带吊,将功能模块严丝合缝地嵌入到已经成型的主体结构中。整个过程采用两班倒机制,“人歇机不停”连续施工。

安装幕墙板就好比给考察站“穿衣服”,秦岭站的幕墙板超过1100块,数量多且安装精度要求非常高,建设者必须赶在12级大风来临之前,实现迎风面幕墙板全封闭。1月25日23时,40名建设者分为5队,在8级大风中用牵引绳配合吊装机,控制最后一块800多斤的幕墙板安装成功,圆满完成秦岭站迎风面全封闭任务。

秦岭站迎风面全封闭后的几个小时,12级飓风来了,室外作业无法开展,转入站内细部施工。飓风夹杂着漫天大雪遮天蔽日,能见度不到5米,建设者们靠一根绳子往返于宿舍和施工现场,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从抵达之日起,中铁建工集团建设者在不到60天时间里,胜利完成秦岭站主体建设任务,在茫茫冰原上创造了短暂窗口期快速施工的奇迹。

远征南极,为国争光。中铁建工集团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传承“钢人铁马”的南极建设精神,自2002年以来共承担了20次南极建设任务,打造了我国极地科考史上设备完善、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的南极科考基地——中山站,承担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配套设施及秦岭站建设任务,以顽强斗志书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建设者之歌,开创了新时代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刘凯)

2024-02-22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4438.html 1 3 中国南极秦岭站主体建设任务完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