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雯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以上海市岩土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岩土院)为核心的不足200人的岩土专业板块,截至去年底,已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软件著作权100余项。在过去以房地产为主导的建筑增量市场萎缩之下,团队依靠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深耕存量市场,创造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在2023年实现了人均产值与收入的稳健增长。而这一成绩背后,有一个人在默默地耕耘。
工地与案头
填满“白+黑”底片上的青春记忆
“遇到解决不了的现场问题,廖总总能帮我们解决,哪怕是他不懂的问题,他也会去请教行业中的人脉圈子,想方设法解决。他的现场能力非常强,是我们设计团队的主心骨。”和廖志坚共事了5个年头的谷雪告诉记者。
廖志坚毕业于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目前博士在读。毕业后来到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以下简称地矿院),从事岩土工程设计工作,现任岩土院总工程师。
现场,是廖志坚的第一阵地。他十分注重实践,在一线做设计的时候,白日鲜少能在办公室见到他的身影,他基本驻扎在工地上,一边熟悉现场施工情况,一边协助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晚上和周末才回归案头加班画图。“家里人晚上睡觉前看不到我,白天一睁眼也看不到我,说得有点夸张,但确实是我那个时候的常态。”廖志坚回忆。
时间回到20年前,这个少年每天上下课经过宿舍楼对面新建的土木工程学院大楼工地时,都要驻足观看一会儿,常常看得入迷。这是廖志坚第一次结缘深基坑,见证了大楼的拔地而起,心里也悄然种下了深基坑设计的种子。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暑假,他到上海市长宁区的一个工地上实习,当时正好在深基坑开挖;读研时期,他又到设计院实习了一年,做的仍是深基坑设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是注定要做这一行的。”
2007年之前,地矿院的主业是岩土工程勘察,业务类型比较单一,而那时恰逢资质改革正好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契机,具有综合勘察甲级资质的地矿院决定成立岩土工程设计研究所。
彼时的廖志坚正在攻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硕士,并在一家大型设计院实习。强烈的求知欲使他浑身充满了干劲,常常干到深夜才回寝室休息。“我当时就像一块海绵,极尽所能地想在一年实习期内汲取所有的知识。”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经导师和师兄推荐,他来到了地矿院。“这一切仿佛都是准备好的。”扎实的实习基础使得廖志坚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很快,加上勤奋,两三年的功夫,他已经能独立承担各类岩土设计工作。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如果初次看到工地上的东西就没有兴趣,我也不会去学。”廖志坚说。
毕业至今转瞬十五年过去了,回首看去,廖志坚的岩土青春是伴随地矿院共同成长的。从一开始的双向奔赴,到如今的携手成长,中间填满了他无数个工地与案头交织的日与夜。
当“重复”的愁云被“求变”撑破
就是广阔的天地
“工作几年之后,突然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失去了兴趣,每天都是重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挑战,找不到让我向上的兴致点了!”对于兴趣驱动型的廖志坚来说,这种状态是一种折磨,“就这样我虚度了一两年,最后让我走出来的还是求变。”
觉悟之后,他开始做一些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技术形成自己的技术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在市场开拓上,不再圈定于上海,开始着眼外埠。“这些都让我感觉充满挑战,虽然过程很艰辛,但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廖志坚说。
廖志坚的职业转折点是从课题研究、技术研发开始,这也是公司的发展理念从重经营向重技术转变的开始。当同事们对这一未知领域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还在踌躇犹豫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涉入。据谷雪回忆,当副所长时的廖志坚几乎每天晚上都是九、十点钟下班,有时候是处理工作,有时候就是学习。这也感染了周围的人,他从不会要求别人加班,但却能凝聚起众人干事创业的向心力。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岩花园项目对于廖志坚是一次重要历练。这个项目环境复杂,紧邻中环北虹路地道、延安高架桥、盲童学校、虹桥小别墅及多幢天然地基老建筑。为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他采用全过程变形控制方法,准确预测基坑开挖的影响。他通过环境调查明确需求、勘察精确提供参数、全面预测变形影响、分区分级控制变形、信息化监测及时反馈、盆式岛式挖土相结合等手段,实现了基坑的全过程变形控制,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约了造价和工期。该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勘察设计(民用)工程勘察三等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目前,该方法已成功运用到上海多个重大深基坑项目,他还结合工程案例探究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地下通道、高架桥等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分析方法。
苏州新光三越百货基坑围护设计项目,是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后首个邻近轨道的深基坑项目,南侧与苏州地铁一号线最近距离不足10米。类似的工程在上海一般采用自动伺服钢支撑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根据土体的变形自动调整支撑预应力来满足围护变形控制的要求,比传统的支撑系统更灵活,也更经济。但此前,谁也没有在苏州用过,他们团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
每一次的挑战都能激起廖志坚的斗志,创新的种子开始破土发芽,茁壮成长。他的脑子越转越活,创新成果如汩汩冒出的清泉。
为解决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环境保护与工期、造价间的矛盾,他创造性地提出拱形双排桩支护体系——一种节约环保的绿色新型基坑支护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苏州恒大童世界等多个项目。此外,在岩土工程相关专业的融合应用方面,他负责了上海静安区华兴新城等勘察项目,解决了超高层、深大基坑、水上勘察等勘察难题;他积极参与上海、宁波、苏州等地方轨道交通工程基坑监测和保护运营监测,提出岩土工程风险预测与判别理念,从而提高了监测工程的风险预测能力;在参与多个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项目中,他通过土体性质分析,解决了环境岩土问题;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他积极推进岩土工程数字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立土工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岩土工程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
迄今为止,廖志坚获得全国及上海市优秀工程奖9项,参编规范近10本,参编专著1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10个,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
创新,已经刻进廖志坚的骨髓,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数智化浪潮席卷
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2021年,廖志坚担任岩土院总工程师。在他的技术引领之下,该公司的项目质量、技术创新、人才建设等各方面齐头并进,公司在成立60多年后,插上创新的双翼,再飞上新高度。
岩土院总经理宋刚练评价廖志坚是个很有想法的人。2022年,地矿集团业务改革重组,宋刚练调职到岩土院,他原属集团旗下其他单位,学的是地质学,和廖志坚的专业十分互补,之前曾做桩基施工方面的工作,早年间和廖志坚在工地上共事过,那个时候俩人就经常探讨技术上的问题。此次双方高峰相会,探讨的是公司未来发展。廖志坚对于岩土院的未来发展提出的战略设想,想到了宋刚练的心里头去了。对这位老朋友、老同事,他不吝赞赏:“思考得系统且深远。”
“科技创新谋发展,数字赋能提效能”,六个章节不足万字,这是廖志坚最近在起草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会议材料,也正是他对岩土院未来发展蓝图的战略设想。整篇材料无半点浮述,融入了他对行业政策的理解、对现存问题的反思、对未来路径的洞察。在对企业现状、行业发展动态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从重大项目的技术创新、传统业务的数字赋能、企业文化的一体化建设、企业品牌的形象建设四大方面落脚,并对技术创新和数字赋能工作列出了具体的、阶段性的计划,未来工作方向一目了然。
廖志坚认为,未来城市发展重点在于城市更新、运营及维护方面。目前,岩土院在城市更新中推动地质勘察技术,在轨道交通及快速道路运维中提供自动化监测服务,在密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强化地下市政管线探测这一重要技术的研发,努力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近期还研发了无人机视觉识别技术。
日前,无人机视觉识别技术已经进行首次应用,该集团中标的2023年-2027年上海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巡查技术服务项目(巡查1标),由岩土院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廖志坚介绍,以前出现过施工打桩打穿地铁隧道顶部的事情,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就得人工沿地铁线巡检,不仅成本高,效率也低下。用无人机代替人工,通过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相结合,自动识别危险源,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铁公司申通集团,可谓是为地铁安全保障安上了一只“天眼”。
“他很具前瞻性,有想法,能很快把准工作方向。”公司创新小组成员李逸翔是廖志坚这一年来接触得最多的人。廖志坚设想,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探索前沿技术。李逸翔所在的团队则需要将他的需求转化为技术实现,例如:建立专业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帮助职工完成重复、低创造性的劳动,将时间用在项目分析、专业技术突破等高价值的工作上,实现减员增效;在深基坑工程监测中推进自动化和数字化,建立岩土工程监测风险预测管控平台,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安全保障;通过大量过往数据训练实现钻探过程中的智能分层,自动生成勘察报告等。
“关于数字化、自动化,我们应秉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廖志坚表示,在数字化、自动化推进进程中,首先要确保自身不被淘汰,因此要坚持学习,而且要学最核心的东西;其次,利用自动化技术提升整个产业链。他预计,未来8至10年内,核心还是在智能化。他认为,数字化就是解决在电脑编辑上重复操作的问题,自动化就是解决人工劳动重复操作的问题,智能化就是解决专业重复判断的问题。
存量时代如何留住业主的心?廖志坚表示,要不断地改进产品技术,做好技术创新,在勘察、设计、监测、物探、水文等方面给建设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岩土工程咨询服务。作为工程师个体,除了岩土工程,结构、水文、施工等方面专业都应有所涉猎,不一定是精通,但最起码能活用。
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
不断汲取新鲜的养分
“在公司老中青技术力量断层的背景下,他带领大家走出去学习汲取新鲜养分,引进来新的技术面貌,沉淀下来做课题、搞研究,让我们找到了新的工作方向。他就是领袖一般的人物矗立在那里,是榜样,也是定心丸。”技术管理部门的朱艺清说。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上海石油普查大队,2001年更名为上海地矿工程勘察院,2021年正式成立。此前曾沉淀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勘察技术人员,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因为各种因素,一些技术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对于现在的“90后”青年主力大军,既没有丰富的岩土工程工作经验,又面临着数智化浪潮的考验,还逢遇行业下行,显得很是孤立无助。廖志坚就如同一盏明灯,点燃了年轻人的希望。
如果说现场是廖志坚的第一阵地,教给了他一线工人在施工中的智慧,并将这些智慧炼化为系统的理论,那么行业间交流就是他的第二阵地,极大地拓展了他的眼界。
他常常带领着年轻同事“走出去”参加各类行业交流活动,如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讲评会、第五届地下空间开发和岩土工程新技术发展论坛、中国土工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等,承办了上海市地质学会第一期青年科技论坛;还“请进来”行业专家大师进企业授课。他既分享着自己的经验,也贪婪地汲取着同行输送的新鲜养分。
他的履历中罗列了很多社会职务,如: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工程勘察与岩土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地质学会岩土与地下工程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地质学会城市地质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质学会地下工程数字化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专家,上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专家。
他说,只有多出去看看,及时汲取新的讯息,才不至于落后。“过去我们忽视了技术的重要性,才更要奋起直追,现在一是要弥补过去欠下的不足,二是要拓展新技术。但时间总是不够用……”可以感觉到,他一腔的理想抱负欲从胸中喷薄而出,一页页纸上的设想不是他的思考上限,而是他的精力上限。
少年已经成长
热爱的火苗不熄
对廖志坚的最初印象,是一张由他提供的宣传照。眉眼坚定,脸廓方正,颌线硬朗,瘦削白净,一副金属质地框架眼镜架在不苟言笑的脸上,黑亮的短发梳得十分整齐,给人一种严肃严谨的专业印象。在上海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颁奖典礼上初次见面,蓦地让我愣了好一会儿,虽两鬓有些霜色,但整个人似乎包裹着一层柔煦的暖光,笑盈盈的比照片上更显年轻与近人,身形也很挺拔精神。正式采访见面交谈后,更是感受到他的随和与真诚,还有一种不轻易察觉的松弛感。
那是一种来自南方的内敛,在经过魔都的融合浸润后,变得舒展、自如。
少年时期的廖志坚十分热爱足球,常常只身一人从顺德坐巴士到广州看足球比赛。数理成绩非常好的他考入了同济大学,其实那个时候的他,对土木非常懵懂,选择上海只是因为可以离申花队更近些,并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感受更多的活力与刺激。
报到那天的情景,他记忆犹新。他努力将一口粤语乡音拗转为普通话,向出租车师傅说明目的地,结果师傅愣是没听懂。他自嘲语言没天分,天生对文学不敏感,性格也不是外向型,刚开始连话都讲不清,但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跨出去那一步。现在的他轻舟已过万重山,已经能自如面对各种交流场合。
他的办公室有三个书架,两个摆满了专业书籍,一个则错落地摆放着一些文学类的作品。讷于表达曾是廖志坚想要翻过去的坎,他的爱人是传播学专业的校友,有时耳濡目染受她一点熏陶,但更多的还是在一线实践摸爬滚打出来的。在和甲方的沟通过程中,面对有些甲方所谓的“无理”要求,他会认真分析症结所在,有时候干脆直接去找能拍板的领导面对面沟通,厘清对方需求所在,站在对方角度思考。他说,甲方往往是从大方向大节点考虑,设计师如果不曾理解这一点,觉得要求“无理”便不奇怪了。因此,从主观能动的方案优化,到客观事实的互通理解,他凭借着过硬的专业能力,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既保证了项目的节点要求,也赢得了来自甲方的尊重。
十几年来,从设计慢慢走向管理岗位,回想这些一线成长经历,廖志坚认为帮助巨大。他努力做好每个项目,精益求精,在技术积累、生产协调、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从设计工作转型到技术管理,他最大的体会是:“你必须更加宏观地把控方向,管理往往涉及多个专业的融合,这样就得多学习,厘清思路,把握关键。”
书架和办公桌上,随处可见各类荣誉、照片以及业主赠送留念的摆件物什,每一个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见证着廖志坚的成长,和他对生活的热爱。
昔日的足球小子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工程师。我问他还在踢球吗?他自嘲体力跟不上了,但对生活的那份热爱有增无减,心中装载着的热切也更加沉甸甸,有对专业的不懈追求,有对家庭的牵挂责任,还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探索……
家人是廖志坚心头最柔软的部分。说到家人,他既惭愧,脸上又洋溢着一种幸福。工作第二年就和爱人结婚,由于当时常年加班,爱人怀孕期间都得不到他的陪伴。为此,廖志坚没少接收到来自另一半的嗔怪“吐槽”,但他甜蜜笑纳,这点他的同事表示都能作证。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十三岁,小的刚三岁。在公司职工之家里,偶现大的在写作业、小的在地上笑呵呵地爬的景象,也成了一道奇异又温情的风景。闲暇时间,他最喜欢的还是陪伴家人纵情山水、品味美食,这是他最美好的时光。
最近,廖志坚又受自媒体短视频影响,琢磨着开个视频号,做勘察设计的科普小视频……
踏实、勤奋、进取、细腻、真诚、直率、阳光、活力,对事业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畅想——这是采访中廖志坚传递给我的感受。他说曾经的自己好胜心很强,但现在专业的追求使他的心态舒缓了许多,更多的时候他感觉是种享受。
18岁时的少年,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和热爱踏入上海这块热土;42岁的青年,仍怀揣着那份初心和热爱继续前行。这份热爱,如同火苗,无风时静静燃烧,既不张扬,又不沉息;一旦交会助燃气体或是清风拂过,则开始跃动,或高高腾起,或随势狂恣剧舞,发出熊旺的火光;势后又继恢复平静,但只要不灭,希望就在,热爱就在,脚下的路就在。
如今,他怀着热爱的火种,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