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材与装饰

情系祖国的“绿色使者”

——访上海绿之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胡琳达

□记者 张高青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有一家名叫上海绿之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之都)的科技公司,是中国最先将BIM技术成功运用于轨道交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致力于将BIM、LEED等绿色理念及技术应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全身心助力中国的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建设,无论市场如何风云变幻,始终一路坚守。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绿之都公司,采访了该公司创始人、归国华侨胡琳达女士——一位气质高雅、低调谦逊的企业家。通过访谈记者发现,胡琳达背后有着很多精彩而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胡琳达放弃优越的职位,怀着对祖国的深情,带着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回到中国创业,如同是一位肩负使命的“绿色使者”,坚定而执著地耕耘在绿色建筑这条路上,无怨无悔。

纵横商界,

一位有着耀眼履历的“使者”

胡琳达有着近乎传奇般的经历。

1995年,胡琳达出任世界著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驻中国区首席发言人兼联络官,为将阿迪达斯品牌进驻中国做出了贡献;之后,又通过多方努力,促成了“中国足球先生”范志毅赴英国交流,为中国足球链接世界足球之门助力,被当时的国内体育界人士赞为“是一位不遗余力将奥运真谛和五环精神传递给中国的女士”。后又担任美国罗比集团驻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美院等高等学府做专题讲座,传播世界先进的绿色环保理念。

因贡献突出,胡琳达曾获得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蒋以任等政要的亲切会见;还先后获得美国WHO’S WHO全球著名职业经理人资格、中国政府颁发的《外国专家证》等。

“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个心愿,就是希望能真正为祖国的环保绿色事业做些实事。”胡琳达说。当时,在担任美国罗比集团驻大中华区首席代表时,胡琳达有机会与国内建筑界的很多知名设计师有过较深入的接触与交流,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她感觉绿色建筑事业在中国大有可为。于是,胡琳达放弃他人艳羡的优越职位,毅然回国,联手一批国内外建筑设计领域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精英,于2010年创办成立了上海绿之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绿之都,即Green City。我的想法非常明了,那就是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与高度,结合中国实际,引进国际先进绿色建筑理念与技术,将绿色带进上海,带进中国,助力中国的绿色建筑事业发展。”胡琳达表示。

BIM+LEED,

由轨交项目开启绿色之路

那么,具体如何去助力中国的绿色建筑事业呢?“绿之都的经营理念,主要是运用BIM+LEED等绿色理念及技术,将之应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聚焦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科技、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低碳环保、智慧城市等,专注于LEED绿色认证咨询及延伸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可持续发展优化方案。”胡琳达说。

作为中国最早应用BIM技术的科技公司之一,绿之都的绿色之路是从中国的轨道交通项目“破零”起步的。2011年初,绿之都成功地将BIM技术应用于上海地铁12号线的建设中,成为中国首批将BIM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的公司。之后,绿之都持续深入探索BIM+LEED,并在轨道交通项目绿色BIM的应用上连续取得突破:2015年,上海轨交5号线奉浦站和17号线诸光路站分别获得了LEED银级认证,成为亚洲首批获得绿色节能LEED认证的轨交领域项目;2016年,绿之都公司会同USGBC(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GBCI(美国绿色事业认证委员会)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以上海轨交18号线全线作为全球案例,共同签署并编制了《全球绿色公共携运标准体系》试行版,并于201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颁布,辐射面达156个国家,上海轨交18号线也成为全球首个全线申请绿色节能LEED认证的轨交项目。绿之都在轨交项目上的一系列突破,为中国绿色轨道交通事业走向世界,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轨交项目取得突破后,绿之都的BIM应用在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建筑、酒店、写字楼、体育馆等其他项目上也是全面开花,像宁波市东部新城中央公园、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崇明能源中心、杭州萧山财富中心等项目更是获得LEED铂金级、金级、银级等认证。说起这些项目,胡琳达如数家珍:“这些获奖项目在围护结构、电气照明、暖通空调、生活热水、电梯等方面,都全面满足了LEED绿色建筑的要求,同时其建筑形象又极具美感和生命力。比如杭州萧山财富中心项目,其建筑外立面采用双层Low-E玻璃幕墙,使得整体外观简约优雅;高大的落地玻璃窗使办公区的自然采光率达到了77.8%,并带给其间80%用户舒适的景观视野享受……”

大胆“破零”,

探索既有建筑的逆向建模

BIM的优势是什么?胡琳达认为是成本、工期、风险等的可控。“绿之都通过BIM模型,能将工程造价预算精准呈现,误差可以控制在1%以内。”

BIM带给建筑项目的价值又是什么?胡琳达认为是可视化和无缝信息传递,并能够为日后的项目运营维护,提供高效而精准的服务。“当前的BIM技术在设计阶段或施工阶段的应用相对比较普遍,但BIM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这将是往后有待完善和提升的目标。虽然,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或者是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协同,绿之都都有过不少BIM应用的成功案例,但这还不是我们绿之都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继续去创新,去‘破零’,将BIM由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的BIM应用模型覆盖到后期的运维阶段,真正实现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价值。”胡琳达表示。

如何实现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绿之都把重点放在了智慧运维方面,并在上海月星环球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东郊宾馆等项目中进行了实践。比如在上海月星环球港项目中,在大楼中要查找出隐蔽区域破损管线,如果采用传统的操作方法,至少需要3~4个小时,而采用绿之都的BIM模型,只用了312秒就查找到了水管爆裂点的精准位置。再比如上海东郊宾馆项目,绿之都在BIM模型基础上,借鉴采用国外的先进软件,为该宾馆做了一个遇到紧急情况时人流疏散模拟。“按照我们的模型设计,1091人的人群完成安全疏散只用时151.5秒。这样的高效或许令人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先进技术带来的POWER。”胡琳达说。

“我以为在运维阶段的真正‘破零’点,是基于既有建筑的逆向建模,这也许是绿之都未来的一个重要市场机遇。”胡琳达分析认为:“现在上海地区有很多超过20年、30年的大龄建筑群,大多到了需要全面改造、全面整修阶段。如何面对很多建筑现有建筑图与现场实际不符的尴尬?如何查找并检测隐蔽工程存在的隐患?这将是未来城市更新、城市改造、城市整修的一个难点和痛点。”但胡琳达认为,BIM技术具有攻克这些困难的技术潜力。

胡琳达介绍,目前绿之都已经探索性地做过几个既有建筑的逆向建模,其中一个是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该体育场的维护面临较多困难:多次施工改造,缺少图纸留存;原始图纸资料与现状差异较大;日常维护变更,未能记录在案;工程人员变动,信息随之流失……为了复原、重现当时竣工时的“四梁八柱”结构以及隐蔽工程中的水管电缆等数据信息,胡琳达带领团队基于原来的设计图,多次到现场勘察,凭着过硬的技术,对该项目做了一个逆向建模。“这个逆向建模对包括隐蔽工程在内的大部分数据信息进行了还原,在为日常维护提供很大便利的同时,还大幅度节约了时间成本,得到业主的肯定。”

“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建设,而建筑楼宇是每一座城市的细胞,如果每幢楼都能具备绿色的、智慧的DNA,那么这座城市也就‘绿色’‘智慧’了。所以,我们目前的目标是运用好我们的技术,踏踏实实地从让一个个工程、一幢幢建筑楼宇变得绿色、变得智慧做起,坚持不懈将绿色之路走下去。”胡琳达还表示:“绿色之路是没有止境的,绿色建筑事业是需要传承的。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绿之都年轻一代的接棒人已基本就位,新出任董事长的郭千里先生和总经理徐洁铭先生,他们都是三四十岁左右、年富力强、才能出众的有为者。我相信他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秉承绿之都的创业初心,为祖国绿色建筑事业的永续发展再立新功。”

2024-03-04 张高青 ——访上海绿之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胡琳达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4641.html 1 3 情系祖国的“绿色使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