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科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联合业界相关人士,立足建筑设计、城乡建设等领域,提出了“建设国家建筑博物馆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进全国‘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基础设施试点工作”“尽快出台新版收费标准、促进建筑设计高质量发展”“以试点建设推动产储调消一体化农村屋顶光伏系统”等4份提案。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案指出,我国博物馆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各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彰显了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中的特殊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建筑受到国际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系统收集、保存、展现这些建筑成就的国家级、综合性的建筑博物馆,这与我国的建设强国地位不符。
提案建议,以2029年北京承办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为时间节点建设国家建筑博物馆,通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国家建筑博物馆选址宜在北京,结合北京南中轴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在文博组团与已拟定的首都规划馆、档案馆、自然博物馆等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群;尽快开展前期策划、立项、国际设计竞赛和展品征集等工作,为博物馆建设做好前期准备。
他的另一个提案是:推进全国“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基础设施试点工作。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大空间建筑以其特殊的空间包容性,经快速改造转换成隔离收治的应急场所,充分展现了其在应急事件中承载多类应急功能所具备的巨大潜力。然而,目前我国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尚不够完善,在应急体系中未能被有效组织并发挥作用,其原因主要包括:缺乏明确的政策、机制对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进行指导;缺乏对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类分级转换预案;缺乏科学地指导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的规范、标准。
提案建议,要完善政策与协调机制,推进区域试点,将“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纳入城市公共应急体系,明确其定位、主体责任和组织场景,并强化各相关部门在平急转换中的整体协同机制,推动大空间建筑资源在紧急需要时能得到有效组织;要摸清可用建筑底数,制定总体规划,推动大空间建筑平急两用预案统筹管理;要开展各场景转换评估、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分级分类实施。
此外,他还提出“尽快出台新版收费标准、促进建筑设计高质量发展”和“以试点建设推动产储调消一体化农村屋顶光伏系统”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