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券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近些年为应对经济下行,新增专项债额度总体呈现快速攀升,从2015年的约1000亿元增至2022年的36500亿元。2022年由于还动用了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当年实际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提高至3.8万亿元,最终全年实际发行规模逼近4万亿元。2024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1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6%。
专家表示,专项债稳步发行有利于支持地方重大项目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今年2月地方债发行规模达5599.61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规模达3465.88亿元,规模较1月份明显扩大。
从发行结构来看,进入2月以来,各地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较1月有所加快,占地方债发行大头。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月份山东、河南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行共94只新增专项债,规模达3465.88亿元。而1月份仅有广东省发行新增专项债,规模为567.8亿元。
“今年1月地方债启动发行稍缓,但伴随稳增长政策全面发力,2月新增专项债发行明显提速,春节错月下已略高于去年2月,显示财政政策前置发力特征。”专家表示,考虑到今年地方债提前批额度达到2.71万亿元,预计3月地方债尤其是新增专项债将进入发行高峰期。
2月1日,国新办曾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从会上获悉,将继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用好相关国债资金,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放大带动效应。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在会上表示,财政部已经向各地提前下达了部分2024年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31个省份获得的提前批专项债和一般债额度总额分别为22800亿元和4320亿元。
专家认为,今年地方债或将延续靠前发行节奏。同时,地方债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预计将进一步提高,杜绝发行后资金长期闲置或低效投资的情况,尽快尽早将资金转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从募集资金投向来看,目前已发行专项债资金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项目、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聚焦基建领域。例如,山东省近期发行新增专项债523.03亿元,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交通、水利及市政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河南省发行新增专项债443.02亿元,将用于685个项目建设,集中在城乡发展、社会事业、棚户区改造等领域;福建省财政厅日前表示,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今年首批新增政府专项债券300亿元全部用于在建项目,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在扩投资、稳增长方面的作用,助力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
专家指出,专项债的发行能够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项目等提供资金,起到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的作用。
“预计接下来基建领域仍为专项债资金支持的重头,特别是要优先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建设,目的是切实发挥专项债拉动投资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专家说。
值得注意的是,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近日再次扩围,新增了保障性住房。业内人士指出,专项债资金承担着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跟进投资的责任,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杠杆撬动作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的政策要求。
“当前专项债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与政策上限仍有一定空间,建议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门槛,探索专项债与市场化融资协同新模式,吸收多方资金参与项目,提高杠杆效果,拉动更多有效投资、更好发挥稳经济作用。”专家说。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