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高青
在前不久召开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景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国乔一口气提交了三个提案,其中一个是关于城市更新方面的界别提案,还有两个分别是关于老年人心理服务和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方面的个人提案,均已被立案。作为一位创办有自己实体企业的企业家,一名在建筑行业兢兢业业奋斗了30多年的老兵,潘国乔对这次提交的个人提案《优化企业评价体系,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尤其看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潘国乔直言,当前建筑业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令人忧心,现行的招投标体系存在着亟需改进、优化的地方,迫切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隐性壁垒,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潘国乔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期的各种困难叠加疫情的影响,使得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现在的经济转型整体上处于存量博弈阶段,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转型期存在的种种风险,加之国家基础建设投入收缩,市场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日子过得越发艰难。”
潘国乔认为,这些年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都做了很多探索,比如上海近年来建立了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主干的制度体系,努力提升营商环境的公正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但他同时认为,虽然现行的招投标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与其他制度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招投标体系中的某些规定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了,如不加以优化改善,将不利于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实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那么,具体是哪些方面需要优化改善呢?潘国乔分析认为,比如,合理低价的判定标准不是太科学,容易造成一些企业低于成本价投标,而这些企业往往是非实体型企业;部分投标企业的岗位比例失调,除项目经理以外的关键岗位人员重复使用,如果对此监察不严,可能会对之后的项目施工质量及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让人倍感无奈的是很多中小企业可能连资格预审这第一关都过不了。”潘国乔说,资格预审本是为了选择有能力进行施工的潜在投标人的,以排除市场恶意低价竞标。但目前来看,资格预审制度中隐性壁垒和门槛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比如一些工程招标公告,在资格预审中,项目不管大小,往往都会对过去五年的业绩设置有较苛刻的条件,要求必须做过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几亿元以上等合同额的项目,这对参与竞标的中小企业及成立没有几年的新企业来说几乎是被“一票否决”了,而事实上,有不少项目中小企业完全是有能力去做的,但却得不到机会。其结果是“蛋糕”越来越集中在实力强大的少数企业手里,那些连参与投标的资格都没有的中小企业,只能祈望从大企业那里分得一些“残羹剩饭”,分包做一些“边角料”的活,艰难维持生计。作为一个由总承包特级、一级、二级企业,专业分包企业、特种施工企业等参与,由央企、国企、民企等众多角色组成的建设领域生态大环境,这种隐性壁垒无疑是不利于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也是不利于和谐生态大环境构建的。
可考虑提高技术投入等在评标中的分数占比
那么,要改善建筑业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该如何优化企业评价体系呢?
潘国乔建议,首先要抓好政府采购招标环节。一是实行线上评标,对投标企业进行匿名评审(暗标评审);提高专家名单的保密性,避免提前介入沟通,影响评审结果;对存在投诉的评标结果,建议由属地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调查、评议。二是科学确定合理低价,除投标价的平均价以外,标底价也应占到一定权重。三是对项目班组人员进行网上公示,禁止被锁定人员重复参与投标。
其次,增强评分细则的合理性。一是要考虑企业技术投入力度。可以将企业知识产权申报数(尤其是发明专利数),每年递增量,申报与通过的比例等指标纳入考量,鼓励科技创新,尤其是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探索实践,以助推建筑业这一传统行业的变革转型。二是要考虑企业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及员工培养情况。潘国乔表示:“当前,存量市场的转型有赖于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员工的培养,而这必然会在企业的合理人员架构中体现,如核心员工、技能型员工的配置等。”
第三,加强标后管理,加强动态监管。建立管理人员班组数据库,实行全面的项目班子关键岗位人员锁定制度,禁止企业违规重复使用人员承接多个业务。企业中标后,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到岗履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实际管理人员与中标文件中关键岗位人员不符的,给予企业限制投标的行政处罚。潘国乔强调:“建议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终生负责制,企业在参与竞标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肩负的责任,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内出现问题,中标企业必须予以负责,这样形成一种约束机制,避免无底线的低价竞标,也避免了后续可能出现的忽视工程质量、偷工减料等现象。”
建议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贡献纳入评价体系
如何消除隐性壁垒,构建一个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除了以上建议外,潘国乔呼吁:“在资格预审中,建议将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贡献纳入评价体系。”
潘国乔建议,要考虑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贡献。主要可参考参保人数;对于部分民生项目,可考虑吸纳特定人群就业的人数,比如,企业吸纳残障人士就业的人数、吸纳应届毕业生的人数等。潘国乔表示:“竞标入围条件必须科学规范,企业过去的业绩要看,但分数比重不能太高。有些企业因为过去几年业绩好,在竞标中总能压人一头中标,慢慢就养成了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不思进取的习惯。但这些企业也许现在情况有变化了呢,比如人员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现在的实际能力与其前几年的业绩已经不相匹配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中标就会埋下隐患。所以,要看企业实际养了多少人,有多少缴纳社保的员工,把企业吸纳就业的贡献纳入评价体系,这样反映的企业情况更真实。”
同时,要将社会公益的贡献度纳入评价体系。潘国乔建议,可以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次数和规模等纳入考虑范畴,并形成比例指标纳入考量。
当然,在“将社会责任方面的贡献度纳入评价体系”的建议背后,事实上潘国乔也是有苦衷的。潘国乔除了是景铭建设、澄泓管道机器人公司等几家实体企业的法人及上海市政协委员之外,还勇担社会责任,他担任着上海市公路行业协会闵行办事处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市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闵行区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等多个社会职务,做着许多社会工作。近些年,他每年为社会捐献的钱和物价值超过百万元;同时,潘国乔的几家企业养活着400多名员工,疫情3年来,他顶着沉重的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呕心沥血,想尽各种办法做好企业经营,尽量做到不减员不减薪……“相比于其他中小民营企业,我们的情况可能还算好的,但现在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了,如果项目还那么难接的话,那400多名员工该怎么养活,后面的情况我都不敢去想了……”潘国乔对此忧心如焚。
潘国乔说:“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那么,回到建筑业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改善这个具体场景之中,其实我们中小企业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尽可能消除各类壁垒和模糊地带,让实体企业真正拥有公平公正的环境和相对稳定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