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下旬,2024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六校联合毕业设计启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联合毕设主题聚焦“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吴淞创新城地区城市设计”。
今年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研究范围为吴淞创新城规划范围,约26平方公里,其中吴淞创新城蕰藻浜沿线地区是城市设计范围,约10平方公里。结合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探索滨江地区、滨河地区、轨道交通周边地区、历史风貌区发展的新模式。
该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山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协办。启动会当天,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及同济大学的六校师生代表近百人在同济大学钟庭报告厅参会。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卓健教授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通过视频致辞。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所长,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会代表沈璐对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的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指出更新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耿慧志回顾了往届城乡规划专业六校联合毕设的盛况,并对上海的城市背景以及本次联合毕设的基地进行了简要介绍。他鼓励大家发挥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通过六校师生的思想集结,为上海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实现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为社会作出的重要贡献。
学术报告环节,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黄璜主持。三位专家就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工业遗产更新话题以及吴淞创新城现状、愿景等内容做了精彩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首先回顾了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从改革开放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经历艰难调整、“浦东跨越”、迈向国际大都市、再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四个十年”,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示范基地。而后他讲解了上海2035规划确立的城市空间战略总体思路,阐释了上海2035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提出的空间结构优化框架,点明了上海近几年来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街道空间品质、45公里滨江贯通三个重要话题下进行的研究和建设成果,以及“十四五”之后上海“三个格局”的深化调整,提出探索多维度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提升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他希望各位同学紧密结合人民城市建设,延续2010上海世博精神,建设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沈璐从场地历史、工作进展、未来规划三个方面,介绍了基地工业基础、区位潜力及基础设施等现状。她从大吴淞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发展历程,到目前对于大吴淞地区已做的调研、研究和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从宏观、微观、黄浦江流域三大尺度上对大吴淞地区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空间结构、重要节点和廊道进行了说明。而后沈璐聚焦规划议题,向与会师生们展示了大吴淞地区的基础设施、重要指标、综合交通、以及重要工程建设进行现状和短期、长期未来规划。围绕“如何在融入全球城市的同时留存吴淞记忆?”的主题,沈璐继续介绍了大吴淞地区“先蓝绿,再建城”重塑蓝绿引领的城市格局的规划蓝图,对吴淞创新城城市副中心的规模、定位、布局及重要规划廊道、轴线、片区、节点进行了说明,为联合毕设提供了目标指引和空间参考。最后沈璐对本次毕设的研究范围、设计范围进行了界定,总结基地资源禀赋,点出基地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孙淼结合自身研究和实践,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遗产的目的、更新设计的意义三个方面完整地为同学们讲授了自己对于城市工业遗产更新的思考。他首先对城市工业遗产的内涵、价值和更新目标进行介绍,引出“提效、减排、造景、存忆”的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目的,从保护、活化、复兴三个方面结合世界前沿案例生动介绍了城市工业遗产更新的要点和心得。孙淼教授指出,整体和系统性的保护是为了唤醒市民对于工业文明的美学记忆、历史记忆、建筑语言记忆、进步记忆;活化工业遗产需要提升空间容量、调整规划布局、重构建筑空间、使新旧元素进行对话、用景观阐释工业文化,新旧结合进行适应性再利用;而复兴老工业基地,需要满足地区转型中所需的使用、职住、交往、审美、认同等多维度需求,由城市复兴方向决定更新导向。
启动仪式之后,师生前往宝山区吴淞创新城基地进行现场调研,还重点调研了两处基地周边项目:金色炉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以及上海·海上世界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首发综合体。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