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段时间以来,各有关部门加强部署和引导,各地积极推进“三大工程”建设。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2024年,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陕西西安聚焦“人、房、地、钱”四大关键要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在人的方面,合理界定保障对象范围,摸清保障对象需求,建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在房的方面,确定了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标准,按照保基本的原则合理确定户型面积,配售价格实行保本微利,严格封闭管理。在地的方面,注重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清理收回闲置土地,将保障性住房布局在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的区位。在钱的方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支持,主动与银行对接争取信贷支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要求,各地要抓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按照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标准把保障性住房建成“好房子”,同时要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守住安全底线。要抓政策出台,尽快出台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要加快谋划第二批及后续项目,第二批项目要按规定抓紧上报,并做好后续项目谋划和储备,加快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要编制好住房发展规划,将保障性住房作为住房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保障性住房发展目标。
“平时用得好、急时用得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中将注重统筹新建增量与盘活存量,积极盘活城市低效、闲置资源,依法依规、因地制宜、按需新建相关设施。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标准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平急两用”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
北京市平谷区积极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平谷区对打造“平急两用”京平综合物流枢纽、“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平急两用”乡村休闲综合体、“平急两用”承平高速金海湖服务区、“平急两用”乡村振兴金海湖核心区5个应用场景进行了探索。坚持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营商环境提升方面重要引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头部企业投资建设、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支撑作用,以市场效益确保“平急两用”设施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3年9月,浙江省杭州市发布《“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批项目清单》,首批共87个项目,投资金额超400亿元。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城中村改造分三类推进实施,第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第二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
城中村普遍存在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大、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亟需实施改造。目前,各地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
2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东升镇北部片区朱房二期城中村改造项目专项借款10亿元资金落地,这也是北京市首笔发放的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资金。北京市第一批计划发放专项借款资金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有13个。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王宏伟近日表示,2024年是城中村改造突破决战之年,广东省广州市以城中村改造重塑产城空间。坚持城市体检先行,“拆、治、兴”并举,推动14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广东省深圳市近日提出,系统构建城中村改造“1+N”政策体系,做好新老项目和新旧政策的有效衔接,攻坚克难,2024年拆除城中村用地1.1平方公里,推动城中村改造迈上新台阶。
近日,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向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5.58亿元,用于浦东新区唐镇小湾村、暮二村等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征收补偿等。这是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在上海首单落地。
农业发展银行日前向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南高基城中村改造项目发放专项借款7900万元。南高基村街道狭窄、布局杂乱、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给村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也给省会城市发展带来制约,是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将南高基城中村改造项目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全力推动城中村改造提速提质。改造完成后,不仅能够充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补齐省会城市发展短板,还将进一步带动有效投资和消费,激发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活力。 (作者:亢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