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市场寒冬已来,企业增长受限,如何生存和发展呢?打造第二曲线,接力企业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传统的电力工程企业纷纷进入新能源市场、城市基础设施市场、海外市场等,为企业发展打造新的动力源。
理想的第二曲线模型是一片蓝海市场,而且是瓦蓝瓦蓝的市场:处在行业风口、行业高速发展,有竞争力的企业少,进入门槛低,像20年前的地产市场一样。现实的建筑业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硕大的蓝海市场,有的只是一些细小市场机会。所以大多数大企业还是选择市场容量大、成长周期长的市场作为企业的第二曲线,因为只有大市场,才能成就大企业。
大部分人都以为,打造第二曲线成功的关键是选对第二曲线,认为只要第二曲线市场选对了,第二曲线就成功了。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便优秀的企业也难以做到这点,对今天的建筑企业而言也不太可能实现。第二曲线的选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例如当年数码相机是非常有前途的蓝海市场,技术是柯达率先突破的,理论上柯达完全可以把数码相机打造成为他的第二曲线。而事实很残酷,由于柯达在传统相机上太成功,导致他在数码相机上裹足不前,错失天赐良机。
为什么说选对了新赛道仅仅是打造第二曲线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呢?为什么优秀企业打造第二曲线也会失败呢?这是因为第二曲线与第一曲线是非连续性的,第二曲线不会沿着企业的惯性自然成长起来。
企业的第二曲线成长与原有的组织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断裂:
一是思维意识断裂。思维意识的断裂是最大的断裂,也是阻碍第二曲线形成的关键原因。例如传统的电力工程业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工作场所主要是在“围墙”内,工作关系较为单一,因此企业思维是技术思维、务实思维。而如果转型做基础设施业务,基础设施业务技术含量低,作业面开阔,以“服务”为主。两种业务运作逻辑不一致,企业的思维意识也必然不同。
二是营销方式断裂。例如传统的电力工程市场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市场,竞争是行政指挥的竞争,而不是市场化的充分竞争。业主主要是“五大四小”,客户的集中度高,工程企业营销的主要因素是关键人的影响力和企业的品牌实力。而基础设施业务是一个较为开放的市场,业主是各个层级的政府,集中度较低,客户的需求差异大。市场营销的关键要点是基于需求的区域深耕,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是履约能力断裂。不同工程业务履约模式是不一样的。例如电力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多、作业人员多,部分作业人员是企业自己培养的,管理人员人均产值不高,大约是60万~80万元。而基础设施工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总包-分包-劳务”的履约能力体系,总包单位派驻现场的人员少,履约更多依赖专业分包队伍和劳务队伍,现场管理人员的人均产值高,达到人均300万元~500万元。
因此,笔者认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弥补企业成长的“断裂”。总结成功企业的运作经验,笔者认为需要从文化、组织和团队三个方面来修补业务第二曲线“断裂”,笔者称之为第二隐形曲线。
首先是文化重塑。
打造第二曲线的成功关键不是从业务端开始,而是从文化端开始。为什么呢?不论新业务有多诱人,新业务刚起步阶段,业务总量较小,对企业规模和利润贡献小,常常导致企业关注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难以生存壮大,大多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水花。另外,新业务作为企业的试验田,往往是年轻人负责,人微言轻,很多措施和想法得不到主流声音的认同。所以打造第二曲线,首先要重塑文化,塑造开放文化,树立敢于担当、敢于求索、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鼓励公司员工敢于冒风险、担责任的意识。
企业可以从新业务的战略意义、眼前困难及必将胜利等视角撰写软文,占领内部思想高地。大力报道新业务工作的闪光点、战胜困难的事迹和成绩,通过加大宣传植入新文化,并加大新文化的考核占比。通过新文化的注入让公司接纳新业务,为新业务注入资源,让员工为新业务贡献而自豪,从而实现新文化引领第二曲线发展。
其次是组织重塑。
发展新业务常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均摊法。就是要求原有的各个业务单元必须承担一定规模的新业务,并通过结构化考核,倒逼推行新业务。这种方式的优势点是新业务多点开花,东方不亮西方亮,而且组织变动较小,较为容易实施。不足的地方是各业务单位还是依赖传统业务生存,对新业务重视不足,新业务难以快速成长。另外,新业务分散在各业务单位,呈现散弱小的特点,即便有些业绩,对市场而言,也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力。
第二种方式是构建新事业部。从各业务单位抽调创业热情高的人,集中力量发展新业务,并由公司高管直接挂帅。这种方式聚集了公司有生力量,形成合力,以成就一番事业为目标,并将企业的战略资源导入到事业部,势能高,冲击力强。不足的是新事业部与传统的业务单元存在隔离,导致企业存在两套运行机制。
从实际出发,笔者推出将两种方式混合,再在实践中呈现出比较好的效果。以新事业部为主线,向全公司植入新文化、发展新业务,形成第二曲线的作战指挥部、业务运营机构、业务作战单位和支撑保障机构。
新业务作战指挥部:负责新业务的顶层设计、资源配置、指挥作战。主要功能有:明确新业务的发展思路、发展路线和发展措施;研究制定新业务发展的作战图,明确转型难点及要点;统筹安排公司内外部资源,确保落实新业务转型发展的必要资源;指挥市场营销、机制优化、重大项目落地、重要项目策划等新业务发展重大事项的实施落地;研究营造适合新业务发展的氛围、土壤。
新业务运营机构:负责新业务的市场营销和业务管理。主要功能有:新业务的行业政策、产业政策、商业模式研究等;新业务的战略规划、目标的制定与分解、战略推动实施;新业务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等的体系建设,总结与推广一体化解决方案;统筹公司新业务的市场营销工作,负责相关政府部门、平台公司等公司层战略客户的关系维护;负责新业务项目的开拓;统筹公司新业务的项目履约工作,负责新业务项目全过程所需资源的服务支持与协调;组织资源履约重大项目。
一线作战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新业务发展主力兵和尖刀连,形成专业化的力量,主打攻坚战,攻克市场的核心阵地。新业务运营机构对主力兵和尖刀连实行实体管理,包括业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另一类是助攻部队,由原有的各业务单元组成,新业务运营机构对其主要是业务管理。
支撑保障机构:负责新业务发展的资源保障工作,是新业务的粮草补给组织。主要功能有:确保新业务的核心战略定位;确保新业务拥有充足的人员配置、充足的资金投入、多元的融投资渠道、有利的政策倾斜等;讲好新业务故事。
再次是人才重塑。
人才重塑的关键不仅是解决人才从哪里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植新业务人才的土壤。可以从人才观、队伍建设和战斗力三个维度来实施人才重塑计划:
一是塑造人才观。从事新业务的人员一定要“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具备积极进取精神、具备奋勇争先精神”。公司需引导从事新业务的人员构建“创新、进取、争先”的新面貌。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工程类新业务一般需要四支队伍:作风过硬的领头队伍;敢打敢拼的经营队伍;精耕细作的履约队伍;本领高超的专业队伍,包括政策研究队伍、规划设计队伍、金融投资队伍、经营管理队伍等。
三是提升团队战斗力。选拔公司内有干劲、品质优、能力强的人员担任新业务关键岗位。通过树典型、立标杆,发挥关键岗位人物的价值导向、示范激励、感染熏陶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周边人员,提升团队整体斗志,让真正为新业务创造价值的员工得到高收入、高职位和高荣誉,激发员工内生动力,提升团队战斗力。
综上所述,第二曲线并不是捷径之路,而是转型之路。转型就意味着与之前不一样,要走出舒适区,摆脱经验依赖,向未知的但可能成功的领域迈进,因此企业要刀刃向内,实施内部变革,打造第二隐形曲线。
(本文作者来自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