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两年,我国持续推动大型引调水、水库和灌区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90.7亿立方米,这相当于当前南水北调中线供水能力的2倍。”3月14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水利部按照“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要求,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国家水网建设。
第一,加快形成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骨干输排水通道。从国家水网大动脉来看,南水北调东、中线建成以来,累计调水量超过69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76亿。2022年,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拉开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帷幕。同时,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从国家水网骨干输排水通道来看,2022年以来,引江济淮、引汉济渭、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等一批重大的引调水工程实现了通水,开工建设了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还有吉林水网的骨干工程,以及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这些工程的建设将为流域、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第二,积极推进国家水网重大结点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开工了黑龙江林海、重庆向阳、云南桃源、湖北姚家平、安徽凤凰山等20项大型水库,将在国家、区域、省级水网中起重要的调蓄作用,同时,开工建设了江西大坳、广西大藤峡、安徽怀洪新河等13项大型灌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第三,统筹推进省市县级水网建设。目前,全国31个省份省级水网建设规划印发实施,水利部启动了省、市、县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通过先导区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各层级水网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国家水网体系。同时,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
会上还介绍,2023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落实投资12238亿元,是2014年的2.5倍。近十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投入大幅增加,2023年这几项共达到5451亿元,是2014年的7.4倍。目前,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格局基本形成。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张祥伟表示,水利部将指导地方拓展思路、找准路径,积极拓宽水利基础设施收益来源。同时,与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联合出台了有关指导性文件,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资本金比例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这些措施,扩大水利项目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的规模。
张祥伟强调,将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各地应用特许经营、股权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另外,一些水利企业也可以利用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融资,探索REITs试点盘活水利存量资产,投入水利建设。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