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宣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尤其在纳入城中村改造的35个超大特大城市,几乎都有相关款项落地。这意味着国内多个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将按下“加速键”。
去年以来,中国对城中村改造作了新规划,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据测算,未来5年,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预计带动约10万亿元投资。
稳资金,因地制宜推进城中村
放眼全国,各地城中村人口密度不同,产业情况有别,地理位置也有所差异。改造情况复杂多样的城中村,不能盲目“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城中村改造分三类推进实施:一类是符合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另一类是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业内人士分析,这就是要守住安全底线,综合群众意愿、资金情况、土地条件等进行科学研判,稳步有序推进改造。
拆除改造,确保资金来源是重点,也是难点。新一轮城中村改造难度较大,原因在于改造起点和改造成本更高,限制条件更多,可能面临容积率限制、人口疏解压力、历史文物保护等问题,较难实现资金平衡。
破解城中村改造资金难题,需要多管齐下,多渠道筹措资金。今年以来,国内多个超大特大城市宣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获批,有的城市已完成首批专项借款落地投放。这意味着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资金网”正在织密。
“专项借款成本低、效率高,为城中村改造项目解决了融资难题,给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3月7日,国开行已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614亿元,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33个城市的271个项目,惠及城中村居民约36万户。
做好安置,有效衔接保障性住房建设
1月30日,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向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惠济区放款24亿元。当地明确,款项将用于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征收补偿、安置房建设等。2月19日,上海市首单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发放款项15.58亿元,将用于浦东新区唐镇小湾村、暮二村等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征收补偿等。
“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以丰富保障性住房来源,增加保障房数量,其中就包括配售型保障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相关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有效衔接,共同打造更宜居宜业的生活生产空间。”专家说。
今年以来,结合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国内多地已提出相关目标和要求。上海明确,2023年至2025年计划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30个,让至少1.3万户村(居)民受益。
安徽合肥提出,加快推进现有104个城中村改造,推动“货币化安置、异地安置、入股安置”等多元化安置方式。
湖南株洲明确,计划用5年时间改造位于主城区范围内的村落,解决高速城市化的遗留问题,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目前已有172个城中村被列入改造计划清单,总占地规模17.79平方公里。
“城中村改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平急两用’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将对拉动投资、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起到积极作用,都是惠民生、利发展的好事,有利于打造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提升社区活力和城市发展能级。”专家说,“不过,在改造过程中,也要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如果城中村改造成本过高,不利于向低收入流动人口提供可负担的居住条件,反而会使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集聚红利流失,抑制城市活力和竞争力。” (作者:廖睿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