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城镇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保持刚性增长,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提高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等方面系统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下一步,建筑领域将如何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
提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升级
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是提高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的关键抓手。《方案》提出,区分不同阶段、建筑类型、气候区,有序制定修订一批建筑节能标准,逐步将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到超低能耗水平。徐伟认为,在实践中,经济发达和技术成熟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率先提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积极培育领军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要积极按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标准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与新建建筑不同,我国既有建筑总量大,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高,节能降碳改造难度较大。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已累计完成改造面积超24亿平方米。“据测算,全国存量建筑中仍有近40%为非节能建筑,既有公共建筑中使用寿命超20年建筑占比在30%以上。不少老旧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差、设备老旧效率低、运行维护管理缺失,导致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较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倪江波说。这些建筑还将持续运行较长时间,亟须在技术、产业、资金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改造。
《方案》明确,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部分的能效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未采取节能措施的公共建筑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徐伟认为,对于城镇既有建筑,各地区应全面开展摸底调查,以城市为单位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计划,明确重点用能设备、外墙保温、门窗改造等重点内容,结合小区公共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工作统筹推进;对于农村既有建筑,应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一户一策的原则,对房屋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等进行菜单式微改造。
加大光伏、余热、地热等应用力度,优化建筑用能结构
“据统计,我国农村建筑等设施屋顶可安装光伏装机潜力超过19亿千瓦,未来80%以上的农村地区基本可仅依靠建筑自身的光伏发电和周边的水电等提供生产生活用能。”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看来,农村地区还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可应用较为成熟的生物质燃料、沼气等技术将其转化为零碳燃料,“加快推动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将农村地区从化石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低碳零碳能源的重要生产者,可有效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不只是农村。目前,我国建筑用能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依然较高,如部分地区冬季取暖仍消耗大量煤炭,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为此,《方案》对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要求结合实际加大建筑领域光伏、余热、地热等能源资源应用力度。
在江亿看来,加快优化建筑供暖用能结构,大力实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可以有效拉动投资,也能明显降低供热运行成本,“比如,在建筑容积率小于3的建筑低密度区,可以优先推广空气源、土壤源、中深层地热源热泵等,如建筑密度更低时还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光热。在容积率大于3的高密度建筑区,为满足较高的供热需求,可推动充分利用核电、火电和垃圾焚烧厂及冶金、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余热。”
(刘志强 丁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