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环境优则企业强。优质的营商环境如同肥沃的土壤,培育着市场主体的根苗茁壮成长,让广大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各地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培育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稳步推进“多测合一”
北京全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累计推出1200多项营商环境的改革措施,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
北京按照“时间相近、内容相似、主体相同”和“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的原则,将14项测绘事项合并为4项综合测绘事项;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搭建“多测合一”服务平台和“报件通”生产软件,截至2024年1月15日,“多测合一”服务平台累计上传测绘项目2165项。初步估算,“多测合一”改革举措可为企业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约20%。
上海: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更新迭代、升级实施各项改革举措。从1.0版到7.0版行动方案,持续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建筑施工许可方面,上海推出工程建设联审平台,工程建设审批审查中心实现实体化运作,打通各部门专业系统,实现全网通办。
上海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之前特斯拉速度基础上,2023年又创造了从战略签约到拿地开工仅用3个多月“莫德纳速度”。
重庆:持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治理
重庆加强公平竞争监管,打造公正有序“市场秩序”。完善全流程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功能,实现交易信息“一网汇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数字证书(CA)“一网通用”,全流程电子化招标率达100%。
升级改造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上线试运行招标代理及服务评价、招标文件备案、评标过程监督、项目进程感知、大数据分析等功能,实时推送围标串标线索预警、重大项目跟踪等重要信息。
持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专项治理。推进整治损害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专项检查工作,着力消除对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企业设置的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
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优化房屋市政工程竣工联合验收。自2021年12月修订实施《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管理办法》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企业对联合验收的服务满意度和认可度也大幅提升,改革红利惠及面更广,企业获得感更强。
吉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超60%
近年来,吉林以数字化赋能促进营商环境改善、以营商环境的优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好成效。
2018年,吉林就在全国率先组建了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采取“省级统建、市县应用”模式,在线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总体压缩了60%以上。
今年,吉林组织实施“营商环境优化重点行动”,确定了40项具体攻坚举措。在项目建设审批方面,实行“一窗受理、网上办理”,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零跑腿”。
在项目要素保障方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建立存量土地数字化超市,精准供给项目建设用地,推动不动产登记平台与金融平台联通互动,实现抵押贷款与抵押登记“一站式”办理。
辽宁:推动建设用地“省县直报”和模块化审批
辽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振兴突破三年行动的“先手棋”“关键仗”,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惠企利民,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辽宁实际、具有辽宁特色的新路子。去年,辽宁企业活跃度提升到66.7%,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6%。
好事要办好,好事还要办快。辽宁着力推动建设用地“省县直报”和模块化审批,审批用时大幅缩短。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去年该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400亿元。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