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 A03版:特稿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锐意进取

□本报记者 张高青

东方风来满眼春。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20世纪80年代,彼时之中国,改革开放东风激荡,《建筑时报》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因60、70年代那段历史原因,停刊20余年的《建工通讯》(《建筑时报》的前身)于1982年3月22日复刊了,之后又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全国公开发行……由此,《建筑时报》走出上海、走向全国,拉开了创新发展的大幕,逐步确立起“立足建筑业,宣传建筑业,服务建筑业,振兴建筑业”的办报宗旨,走出了一条与中国建筑业相濡以沫、风雨同行的发展之路。

篇一:开创“双全”之路

1982年3月复刊的《建工通讯》,四开四版,周刊,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主办,实际上还是一张地方小报。

其时,摆在报社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守业,循老路,稳稳当当继续办地方小报;第二条路是创业,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办全国性的、覆盖建筑业全产业链的大报。

《建筑时报》的创业者们毅然选择了后者。

办全国性报纸

“办全国性的大报!”《建筑时报》创业者的信念非常坚定。

经过努力争取,1987年9月13日,报纸获得了国内统一刊号;1989年6月6日更名为《建筑时报》,同时获准公开经营报纸广告,正式成为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跨出了由“地方”走向“全国”的历史性一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为《建筑时报》公开发行专门题写了“传播建筑信息,繁荣城乡建设”的贺词,给予殷殷关怀和鼓励。

正当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建筑时报》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当时,《建筑时报》的主办单位上海市建筑工程局要改制成建工集团,《建筑时报》面临着要办企业报的可能。

怎么办?报社一位老报人回忆说:“办企业报,大家怎么也不甘心;而要进一步发展,只有办成全国性的产业报,但这必须得到北京方面的支持。”

开弓没有回头箭。《建筑时报》狠下决心,勇往直前。先是在1992年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之路,成为经济独立的事业单位;后又北上京城,争取原建设部、中国建筑业协会等方面的支持。“支持可以,但必须改成大报,像人民日报一样版面的大报,要办就大大方方地办。”北京方面提出了要求。

经过不懈努力,1994年7月,《建筑时报》迎来了又一个历史时刻:报纸改由原建设部建筑业司、中国建筑业协会、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主办,由四开小报扩为对开大报,为《建筑时报》走向全国、成为全国产业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期间,《建筑时报》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时任建设部部长侯捷,建设部副部长谭庆链、李振东、毛如柏,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廉仲、高级顾问肖桐,主管新闻出版业的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主任杨小林等领导纷纷为《建筑时报》题辞勉励。

1994年10月16日,《建筑时报》领导机构——《建筑时报》社务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由原建设部、中国建筑业协会、上海建工集团领导组成,其中时任建设部建筑业司司长姚兵出任报社第一届社委会主任。随后《建筑时报》的发展目标也确定下来,那就是将报纸真正办成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报。

成为一家全国性的报纸,报社所有人既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唯有将我们的全部热情和爱心奉献给建筑业,用我们的笔去奏响建筑业的最强音。”大家纷纷表示。

既然是一家全国性的报纸,必须把报道的触角伸展到全国各个角落。于是,报社又筹划在各地建立通联(记者)站,自1993年9月20日建立第一个省级记者站——浙江通联站开始,先后在山东、天津、云南、广西、安徽、江西、河北、内蒙古、江苏、新疆、黑龙江、天津、武汉、牡丹江等地建立了30多个通联(记者)站,并在1995年4月成立建筑时报驻北京办事处,架构起全国通联网络,拓宽了信息源,在全国各地的影响日渐扩大。

至此,《建筑时报》由一张地方小报真正走出上海,走向了全国。

覆盖全产业链

20世纪90年代,在《建筑时报》向“全国化”奋进之际,正是中国建筑业的振兴面临前所未有机遇之时。

1994年4月,国务院颁发《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再次明确把建筑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提出了加快支柱产业发展的措施。当时,国家新政不断推出,建筑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筑产业链上的勘察设计、咨询、房地产开发、建材装饰等也是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时报》与时俱进,对版面做全面梳理,以党和国家政策为引领,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及行业热点,推出了一系列专刊,扩展报道领域,努力打造一张覆盖建筑业全产业链的产业报。

从1997年底开始,报社相继推出一系列新的专刊:聚焦城市规划设计的“人与空间”专刊(现“设计”专刊前身)、聚焦项目管理的“项目三维”专刊(现“营造”专刊前身)、聚焦装饰装修的“装饰经纬”专刊(现“建材与装饰”专刊前身)、聚焦工程安全质量的“监理纵横”专刊、聚焦境外工程项目合作的“环球视窗”专刊(现“中外承包商道”专刊前身)、聚焦工程理论研究的“谈实论虚”专刊等,后又开设“建筑之乡”“建筑法苑”“房产经济周刊”“中国建筑文化”“工程机械”等专刊……将报道触角伸展到建筑业各个细分领域,以更贴近时代气息的版面设置和鲜活报道,打造《建筑时报》品牌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建筑业。

同时,根据当时《建筑时报》社务委员会提出的“大家的报纸大家办”的要求,除了发动报社各地通联(记者)站、热心通讯员组稿供稿外,还注意依靠地方建筑业主管部门、地方协会的支持。一些新设专刊都是寻求与政府主管部门、地方协会联办,比如“监理纵横”专刊是与中国建设监理协会联办,“家居装潢”是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联办,“环球视窗”专刊与上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协办……此外,还与地方建筑业主管部门、地方协会联手推出了上海、广东、江西、青海、广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武汉、太原、深圳、保定等地方版,以“一地一版一景”的形式集成展示宣传,勾勒中国建筑行业全景。

随着版面特色日益鲜明,报道内容愈加丰富,《建筑时报》在业内的影响力一路攀高。尤其难忘1997年香港回归,在这一年6月30日出版的建筑时报上,用16个版面推出了主题为“铜锣竞引,催九万同业齐歌;紫荆争艳,映千百琼楼尽粲”迎香港回归特刊,《建筑时报》组织了全国1997家知名建筑业企业(其中香港企业333家)同贺香港回归,盛况空前。

《建筑时报》在业内一呼百应的号召力,标志着中国建筑业产业报的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了。

篇二:在服务中发展

“要担当起宣传中国建筑业的重任。”——这是时任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廉仲对《建筑时报》的殷殷寄语,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广大报社同仁勤奋工作、奋勇前行。

大家深知,要担当起宣传中国建筑业的重任,必须要在服务上下功夫,注重发挥行业舆论导向作用,服务好国家战略、服务好行业企业,在服务中发展自己,这样才能把报纸办成一张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行业主流报纸,办成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报,成为业内人士的知己。

服务国家战略

围绕国家战略,紧贴时代发展脉搏,《建筑时报》始终秉持“忠诚于建筑业”的社训,积极宣传产业政策,全方位报道产业动态。

回眸梳理《建筑时报》策划的一些重点报道内容,可以清晰看到《建筑时报》与中国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一路同行的足迹:1996年初,以“‘九五’建筑业怎样开局”为题,《建筑时报》连续用3个专版刊发建设部领导和十余个省市建委或建设厅领导的文章;2008年北京奥运年,《建筑时报》在头版开设20多期的“北京奥运工程巡礼”系列报道,以图文并重的报道形式介绍北京奥运工程的建筑特色,展现中国设计师及施工企业的风采;2018年,《建筑时报》在头版开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建”证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邀请建筑业主管部门领导、企业家、业内专家撰稿,谈40年来建筑业的发展经验,成败得失;2021年,《建筑时报》又在头版开设“红色建筑,红色传承”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刊登系列报道20篇,再现中共一大会址、人民大会堂等红色建筑在建造及改造过程中的“中国技艺”和“中国智慧”……

《建筑时报》每年都会举办各种论坛、研讨会,围绕国家新政宣贯、企业改制、市场监管等热点话题,邀请各路“名角”“大咖”唱戏。比如21世纪中国建筑企业家论坛、建筑企业改革发展研讨会、中国建筑业精英论坛、“营改增”实地观摩研讨会、建筑企业“转型·变革”研讨会、长三角建筑法务论坛等,努力搭建平台,召集企业家们交流治企理念、管理心得、经营谋略,邀请政府管理部门领导、业内专家学者解析中国及世界建筑市场的发展态势。这里有思想火花、有观念突破、有深度思考,通过交流,为建筑企业战略选择、制度变革、经营方略、资本运作等提供新思路。

《建筑时报》的论坛可谓精英云集,既专业又高端。在2004年举办的21世纪中国建筑企业家论坛上,出席论坛并演讲的嘉宾就有时任建设部副部长黄卫,时任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郑一军,时任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副司长王宁,经济学家樊纲、李保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汉亚,时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时任中海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庆平,时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蒋志权,时任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维林……邀请如此强大的专家阵容,《建筑时报》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真正把论坛打造成为贯彻国家战略、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盛会。

中国报业协会行业报委员会原会长吕华麟这样评价《建筑时报》:“在忠实记录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史方面,《建筑时报》功不可没。”

与企业共成长

“《建筑时报》的发展之路就是与中国建筑业同行之路,是与建筑企业共同成长之路。”报社一位老领导这样说。

确实,《建筑时报》自创刊以来,始终以宣传企业、服务企业为落脚点,贴近行业,扎根企业,把报道的触角伸到企业、伸到基层,坚持花大力气、用大笔墨关注企业改革之沉浮,介绍成功企业的发展思路、改革动作、经营谋略,以警醒、启示尚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同路人。

翻开那一期期发黄的报纸,我们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企业上过《建筑时报》头版头条或二条这样重要的位置:既有中建总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北京建工集团、深圳建设集团、福建建工集团、陕西建工集团等央企国企,又有浙江中天、浙江腾达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还有甘肃金城建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丰南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等名气不大的企业……通过展示一家家企业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面反映建筑业的现实生态。

同时,为全方位报道企业,《建筑时报》还开设了很多专栏,如“国营大中型建筑企业在崛起”“企业经济透视”“建筑业上市公司系列报道”“建筑企业改革专递”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开设的“企业经济透视”栏目,该栏目关注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陆续推出了三十多期,通过深度报道和对企业改革案例的客观评析,多视角透视中国建筑企业的体制与机制,探索建筑企业的经营模式,破译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赢得业界的广泛好评。后汇编成书,成为行业内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相互成就,也玉成了《建筑时报》的一大品牌——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排名活动。

为了引领中国的建筑企业走向更大舞台,2004年,《建筑时报》在原建设部、商务部、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的支持下,联合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Engineering News-Record》简称ENR),推出了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排名(现为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排名),这是ENR首次在美国市场以外推出的“海外中国版”排名,可以说是一次中国建筑企业精锐部队的大展示,有力推动了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ENR排名也吸引了中国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的关注,排名榜相关数据更是被原建设部收录进《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从2004年推出ENR排名活动至今已整整20年,看一看这份20年的榜单,令人无限感慨。以始终雄踞承包商排名榜榜首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为例,2003年该公司营业额为746.50亿元,2022年其营业额为17585.80亿元,20年间营业额增长了20多倍,这样的大发展令世界惊叹,也令我们豪气满怀。

毫无疑问,作为企业的朋友,《建筑时报》见证并记录了中国建筑企业的大发展。一位建筑企业的老总这样形容与《建筑时报》的相识相知:“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含蓄的诗意表达,言不尽的是深情厚谊。

篇三:用担当写“忠诚”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祝君波曾经说:“《建筑时报》是一家有责任担当的媒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二是作为专业媒体积极承担、反映行业进步与发展的责任。”

一直以来,《建筑时报》胸怀建筑业全局,以天下为己任,以“忠诚于建筑业”为社训,以媒体应有的责任担当,在反映行业、服务行业、监督行业、引导行业等方面始终冲在第一线,发挥积极引领作用,赢得社会的认可。

直面行业难点

“行业的热点、难点,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这是《建筑时报》一贯强调和坚持的,也是报社一大鲜明的办报特色。

《建筑时报》认为,行业报要发挥行业影响力,必须提升对行业进步的影响力,否则就缺少存在的价值。而对行业进步的影响力,并不是一味地去歌功颂德,而是要针对行业、企业、市场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用市场的观点去探究、剖析,尤其是行业久治不愈的顽疾,媒体有责任进行曝光,同时介绍有益的解决思路、办法和观点,为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做探索和思考。

一直以来,《建筑时报》敢于直面问题,对工程款拖欠、非法转包分包、垫资、不合理的工程保证金、串标围标、阴阳合同、资质挂靠等影响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敢于报道、敢于剖析,开展了项目管理体制笔会大讨论、政府质量监督制度改革大讨论、工程拖欠款大讨论等“舆论会诊”,引起业界很大反响。

忘不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如何破除施工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中的“三铁一大”痼疾,《建筑时报》发表了“不破‘三铁一大’痼疾,何以完成机制转换”的文章,启动大讨论。各地来稿踊跃,共连续发表文章23篇,大讨论对当时的旧观念形成了很大冲击。

也忘不了关于政府质量监督制度的改革,1998年2月19日《建筑时报》发表了《核验章丢得了吗?》一文,尖锐提出质监站应该是工程质量的“执法官”和“检察”,不应去当被告。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大讨论历时十个月,共收到来稿100余篇,连载28期。这场大讨论也得到了建设部高层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时任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副部长郑一军均对讨论作出重要指示。

歌功颂德容易,曝光问题总是千难万难。但作为行业媒体,必须要承担起监督行业、引导行业的责任。《建筑时报》参与过原建设部建筑业司、建设监理司等组织的联合调查组,参与完成了长达数万字的《上海市文明工地建设的调查报告》;派遣记者作为全国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检查组成员,赴山东、安徽检查并进行随行采访,撰写多篇“找茬”反映问题的报道;派遣记者参加原建设部组织的中央新闻记者团,对全国有形建筑市场进行的考察,在宣传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曝光……

上海市记协的一位老领导这样评价《建筑时报》:“新闻媒体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从理论上讲,谁都会讲得漂亮,但联系到实际,特别是遇到矛盾的对立面,并非一般人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而《建筑时报》却非同一般,为新闻界作出好榜样。作为读者,我对其致以崇高的敬意!”

永远冲在一线

《建筑时报》第一届社委会主任姚兵曾经说:“办好我们建筑业的这张报纸,没有一点献身精神,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时报的这些同志,他们是具有这种精神的。”

《建筑时报》记者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究竟体现在哪里?在上海南浦大桥建设中,一位记者的采访“花絮”或许能窥见一斑。这位记者这样回忆当年采访南浦大桥情景:“一大早骑自行车去江边,赶项目部上班前的技术交底;借顶安全帽跟工人到现场,边看边问为什么钢筋要这么扎;缠着技术员问什么叫‘张拉’;下午跟搅拌车去拌台打一个来回;晚上坐在项目指挥旁边听他们的碰头会,或者在工棚里找一个‘老浦东’,听他早年砌猪圈和后来如何参加中国第一座高层大楼施工的故事。后来为了拍电焊工‘天女散花’的夜景,干脆在工地住了两个晚上……”凭着这股子钻劲、拼劲,《建筑时报》破天荒地在上海市政府召开的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表彰大会上捧回了立功奖状。

沧海横流见本色。《建筑时报》编辑记者的奉献精神不只体现在项目一线采访中,也体现在抗灾救灾一线的奋战中,他们是与中国建筑人血脉相连,同甘苦、共患难的。无论是1998的抗洪救灾,还是2008年的抗震救灾,报社都派遣记者奔赴抗洪(抗震)一线,以大爱无疆、跨越千里的亲情,与参与抗灾重建的建设者们战斗在一起,采写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报道。

报社同仁永远不会忘记“5·12”汶川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报社连续派出三批灾区报道组入川,记者的足迹遍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雅安市等受灾地区。在采写报道的同时,记者们还以“入川日记”形式,有的还开通自己的“博客”,将采访中的一些感受、体验、思考记录下来。

其中一位记者用日记形式记录下了其一路颠簸前往重灾区映秀镇的所见所闻,那一段终身难忘的记忆:“一座座青山,被震掉了植被,像浙江那些石矿一样袒裸着山石,一面面的,像是被扯开衣服露出的肌肤……那座叫百花的大桥塌了,那些直径近一米的桥墩东倒西歪地戳着竖着,像墓碑,像雕塑,更像被战火烧焦了的树干……我相信每一个到这儿来过的人都会对这景象终生难忘……我们只能从山上向死难者默哀,并隔着呜咽的岷江浊流,向那瞬间吞噬了数百名孩子的学校废墟,注视,久久注视;沉思,久久沉思……”

唯有心中藏着大爱,唯有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才能义无反顾奔赴千里之外,才能写出和着血和泪、如此深情动容的文字。“面对受灾群众的不幸,我们感同身受。作为同胞,作为媒体人,更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奔走呼号,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建起美丽坚固的房子。”报社的入川记者动情地说。

70年,很漫长;但在历史长河中,却是短短的一瞬。

回眸《建筑时报》与中国建筑业的同行之路,一位报社老领导感慨万千:“我们所能担负的,仅仅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一阶段的历史使命。中国建筑业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要担负起对其宣传的重任,报社的全体采编人员,唯有敬业和尽职,唯有创造和进取,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忠诚于建筑业’的理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是我们的社训,在未来新征程里,仍应成为我们激情的来源和努力的目标!”

2024-05-06 张高青 □本报记者 张高青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402.html 1 3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锐意进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