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特稿

热度:我们同行 我们同贺

3月20日,本报在金茂大厦举行复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席间,举行了申博签名活动。来自建设部、上海市建委、上海市申博办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领导,建筑规划设计和企业界的200多位人士参加了签名。

——引自2002年12月5日一版《我们同行 我们同贺——本报参与申博活动镜头回放》

在建筑时报社的资料室里,珍藏着一件与众不同的“档案”——一面超大的旗帜,仔细一看,田世宇、吴慧娟、邢同和、项祖荃等一众行业领导、专家的名字赫然在上。再看这面旗帜的背景图,“中国如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一位老记者回忆道,这是2002年《建筑时报》复刊2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一件珍贵“纪念品”,“那天活动的最后一项安排,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外人士,在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旗帜上签名,希望申博的成功给建筑业带来巨大商机。”

从2001年中国正式向国际展览局递交申请函,到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精彩落幕,被称为建筑业“奥林匹克”盛会的世博会,成为《建筑时报》持续关注的报道题材。十年间,本报记者走访了上海市世博会申办办公室、世博局和各业主、设计、施工等单位,采访了申博陈述人、园区总规划师、各场馆建筑师以及建设一线的项目经理、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报道了无数项目开工、封顶、竣工和布展的消息,也分享了这一场因建筑而更精彩的盛会以及更多的幕后建设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园区建设工程全面展开后,《建筑时报》还专门派出记者长期“驻扎”世博工地,全景式记录了在5.28平方公里的大工地上,“一轴四馆”的拔地而起,各国展馆的争奇斗艳,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一曲曲凝固的乐章至今仍余音绕梁。

《建筑时报》也因行业媒体的专业优势而深受世博建设各方的喜爱,常常收到独家专访的邀请,甚至还参与旁听重大项目现场协调会、科技咨询会、样板需求会等“内部”活动,由此,一系列既立足行业特色又聚焦社会热点的独家报道得以问世。其中,《上海世博会主场“红”落谁家?中国馆待红妆》一文率先披露了中国馆外立面颜色的争议、选择、放弃以及重重检验的过程,在本报记者的笔下,原本抽象的“中国红”渐渐具体、清晰起来。该文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并获得“世博好新闻”奖项。《走近“东方之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竣工观摩见闻》一文中,本报记者作为唯一受邀媒体,提前走进中国馆,为读者带去独家“游园”体验的同时,也记录了这一旷世之作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以及无数建设者的智慧与精神。

除了中国馆,在本报特设的《世博建设》专刊中,还独家分享了世博轴“阳光谷”和索膜结构屋面诞生记,详细解读了主题馆的五个立面以及其率先竣工背后的“玄机”,记录下各国世博事务总代表阐述的风格迥异国家馆,更关注了后世博场馆如何再利用等社会热点话题……这些可看、可学、可用的“世博理念”,也成为《建筑时报》留给行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为一张与时俱进的产业报,《建筑时报》关注着国家的每一个发展可能带给建筑业的机遇。同样作为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的舞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一项项比赛场馆,也成为《建筑时报》展示中国建筑业风采的重要窗口。

2001年7月19日,北京刚申奥成功,《建筑时报》立即在版面上为读者端上了1800亿元的“奥运大餐”,更提醒广大建筑业企业别忘了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

从呼吁做大“奥运蛋糕”,到关注奥运场馆的“瘦身”;从详解规划方案,到将报道重心落在科技和绿色上;从2006年国庆当天,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奥运工地向建设者致以节日问候,到2008年8月8日晚,“鸟巢”成为世界目光聚焦的主角;从倒计时一周年起开设的“奥运工程巡礼”专栏,到记录攻坚克难的“北京奥运工程建设者风采录”……《建筑时报》以专业的视角展示了北京奥运建设交出满意答卷的全过程以及中国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平。

2021年底,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的召开,在倒计时100天之际,在头版刊登“冬奥运工程建设巡礼”系列报道,分别从建筑功能、设计理念、工程亮点、建设感言等不同角度,反映冬奥运工程建设的创新成果、管理水平以及能够代表中国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除夕这天,还在头版推出《为冬奥喝彩!——来自北京冬奥工程建设者的新春祝福》的整版特辑,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即将投入比赛的各地冬奥场馆的“备战”情况,也用建设者自己的方式为全国人民送上了一份最好的新春礼物!

建筑让盛会更精彩!《建筑时报》也期待借助更多盛会的平台,以专业的角度将行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与国家发展的大事、大势紧密关联,通过产业报的纵深报道与解读,讲好中国建筑业的精彩故事!

2024-05-09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440.html 1 3 热度:我们同行 我们同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