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河南大学大礼堂在落架修缮过程中发生火灾,屋顶几乎完全被烧毁,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古建筑修缮中防火安全的再次关注。
河南大学大礼堂距今已有90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礼堂全名为“河南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大礼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许心武任校长时主持规划,该校教授等人员自行设计,历时三载、耗资21万大洋建成的。大礼堂占地面积3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人,外观采用宫殿建筑形式,屋角上板,铺盖筒瓦,油漆彩色,与宫殿相仿,内部则用现代建筑手法,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全国近代建筑艺术精品。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礼堂正是其中一部分。
据相关报道,河南大学大礼堂最近在落架修缮中,火灾发生时,仍有工人在场内休息。目前大礼堂只剩四周的墙体部分,整个屋顶已被烧毁。被火烧过的建筑呈焦黑状,二层几乎已被烧掉。
网上流传的大礼堂“遗照”中,有一张拍摄于冬日,屋顶白雪皑皑,大礼堂周身裹满了维修用的脚手架,上面挂着醒目的横幅大字:“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以及“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等字样。这些标语就是警示,却未能阻止一场大火。
作为一座具有独特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其木构屋顶既是建筑美学的体现,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木材的易燃性使其在修缮过程中成为火灾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落架修缮时,原本与人为活动保持一定距离的屋顶变得触手可及,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近年来,国内外多起古建筑火灾事件都暴露出修缮过程中的防火问题。从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麦金托什大楼到法国巴黎圣母院,再到我国武汉江汉饭店,这些火灾事故都提醒我们,在追求古建筑修缮美观的同时,绝不能忽视防火安全。
古建筑修缮中的防火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应使用防火性能好的材料,对古建筑进行涂刷,以提高其耐火极限。其次,严格控制火源和电源,禁止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使用明火,定期检查并更换老化的电线和电器设备。此外,建立严格的消防管理制度、设置消防设施、加强防雷措施,以及保障消防通道和消防水源的畅通也至关重要。
目前,河南大学已经就大礼堂在修缮施工期间发生火情致歉,并表示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这起事故也再次提醒我们,防火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高校等人员密集地区的古建筑修缮更应高度重视防火安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古建筑修缮防火工作的关注和监督,共同守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