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上海城市建设记忆(下)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实践》主编 曹嘉明

(上接第4126期 第八版)

3.1978—2000年:改革开放激发的城市化运动

继1978年5月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主题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国各高等院校和设计科研机加快了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国际交流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繁荣。我还记得在1981年,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17—2019)访问同济大学并进行演讲,冯纪忠(1915—2009)、陈从周(1918—2000)等建筑学者,以及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1937—1992)同上海市各主管建设的官员们,都表达了热烈的欢迎。

教师、学生们纷纷来到讲堂,甚至窗外、门外都挤满了未能进入讲堂的同学,场面热烈异常,贝聿铭所放的每一张幻灯片都深深地吸引、打动着前来听讲的人们。这种对外部知识和信息热切渴望的场景,反复出现在社会和高校的图书馆,出现在越来越频繁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与技术交流中,出现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的行列中。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时代,一个全社会被历史责任追迫的时代。始于深圳的一句“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传遍全国。在经济上,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引进外资、加快建设。

1986年起,上海陆续建设了闵行、虹桥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三大开发区的建设促进了上海的对外开放。1988年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6号地块批租,见证了新中国土地使用权首次出让的历史时刻。

为了促进和适应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上海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建设了龙柏饭店(华东院设计,1982年)、上海宾馆(民用院设计,1985年)、华亭宾馆(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华东院设计,1986年)、新锦江大酒店(民用院、香港王董国际有限公司设计,1988年)、静安希尔顿酒店(民用院设计,1988年)、虹桥宾馆(华东院设计,1988年)、银河宾馆(华东院设计,1990年)、花园饭店(日本株式会社大林组、华东院设计,1989年)、上海商城(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华东院设计,1990年)、海仑宾馆(华东院设计,1993年)等一大批涉外酒店。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上海建设了上海游泳馆(民用院设计,1983年)、上海影城(华东院、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1年)、上海广电大厦(华东院设计,1994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华东院设计,1994年)、上海图书馆(上海院设计,1996年)、上海博物馆(上海院设计,1996年)、上海体育场(上海院设计,1997年)和上海大剧院(夏氏建筑设计事务所、华东院设计,1998年)等一大批文化体育设施。

在科研机构发展方面,上海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的基础上加速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七二八工程研究设计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能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

在市政建设方面,上海建设了十六铺海港客运站(华东院设计,1982年)、上海铁路新客站(华东院设计,1987年),并对虹桥国际机场进行扩建、候机楼新建(华东院设计,1991年),它们成为当时上海的三大门户。其中,上海铁路新客站是我国首个高架站房。同一时期,上海还建设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越江隧道、内环线高架、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等一大批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期上海结合市政工程和城市改造,筹备了市中心大面积绿地的建设,并相继动工,如23公顷的延中高架绿地(2000年动工)、8.66公顷的徐家汇公园(2001年动工)、8.6公顷的梦清园绿地(2003年动工)等,使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

在满足人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方面,上海不仅建设了虹口区的曲阳新村、普陀区的万里小区、闵行区的春申小区,还分期建设了浦东新区三林小区以及杨浦区新江湾城等大型居住区,其他各类中小型居住区更是遍地开花。至此,上海的住宅建设从满足刚需转而向舒适型住宅方向发展。至20世纪末,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4.3平方米提升到10.9平方米。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1990年中共中央确定并宣布了上海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明确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的先后设立,使浦东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一片热土。

1991年4月,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与法国政府公共工程部签署合作“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的协议,正式拉开了陆家嘴金融中心区规划国际合作的序幕,也开启了国际化的方案征集之路。来自5个国家的建筑师、规划师参与了这次国际设计方案的征集。1991年4月至1992年11月期间,英国理查德·罗杰斯及合伙人事务所、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意大利福克萨斯建筑事务所、法国多米尼克·佩罗建筑事务所以及由同济大学、华东院、民用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派员组建的中国上海联合咨询组分别提交了方案。经国际咨询高级顾问委员会建议,结合上海市政府的意见,最后决定以上海联合咨询组方案为主,同时吸取以英国理查德·罗杰斯及合伙人事务所方案为主的其他方案的优点,形成最终方案。1993年10月,该方案又分别听取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政治协商委员会的意见,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1993年12月,上海市政府下达了原则同意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的批复,从此奠定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中心区的城市设计框架。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区域性规划进行国际范围的方案征集,不仅表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强烈意愿,也标志着上海自此以更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建筑师的智慧。

浦东陆家嘴地区最具特色的金茂大厦于1994年开工,1997年竣工。随之建设的还有中银大厦、工银大厦、交通银行大厦、招商银行大厦和证券大厦,以及各省在陆家嘴建设的裕安大厦、齐鲁大厦和江苏大厦等。至20世纪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格局已基本形成。

为了进一步促进浦东新区的快速发展,中央批准建设浦东国际机场,这也是国内首次在一个城市设立两个机场,上海开启了“一市两场”模式。机场设计方案在全球范围征集,最终,由法国机场公司(ADP)首席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的建筑方案中标。该方案以环境生态为主题,其大鹏展翅般的航站楼形态有着浦东腾飞的寓意。浦东国际机场的建设工程于1997年开工,1999年建成。

浦东开发开放无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次重大契机,上海城市建设重点区域由浦西地区逐渐转向浦东,黄浦江两岸新老建筑相映成辉。20世纪90年代,无疑是自该世纪2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1999年由上海市政府主办,文化界与建筑界专家、上海市民共同参与评选的“建国50周年经典建筑评选活动”,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新辉煌。最终获评“十大金奖”的项目是金茂大厦、新锦江大酒店、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场和浦东国际机场。

4.2001年至今: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城市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抓住了三大发展机遇:一是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由此打破了原本上海浦西地区单向发展的模式,争取了更大的建设腹地;二是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的建设,并在高架建设的同时预留了一片中心绿地、建设了多个公共绿地和公园,形成了城市中心的绿肺;第三个机遇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跨入新世纪的上海以更自信的态度和更包容的胸怀面向世界。21世纪初,举国上下的一件大事就是中国成功申办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纵观历史,大部分国家为了解决车流和人流问题都将世博会举办场地放在了城市远郊。而上海经多方案比较后,将世博会举办场地放在了黄浦江两岸共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而打通黄浦江两岸原本被大型企业占据的滨江空间。此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上海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以交流城市和建筑在低碳绿色方面的探索经验。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历届世博会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届。

特别值得自豪的是,在“一轴四馆”向全球征集建筑设计方案的情况下,最终以原创方案拿下四馆项目竞标的均为中国建筑师。为迎接来自全世界的上海世博会观众,2005年,上海开始建设集机场、磁悬浮、高铁、地铁等交通形式为一体的虹桥交通枢纽中心。这座全部由中国建筑师设计、规模达140万平方米的“巨无霸”是世界上第一座集国际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及城市轨道交通、市内公共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该交通枢纽的64种连接方式、56种可能的换乘方式,堪称世界之最。

新世纪,上海在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还有完全由中国建筑师自主设计的浦东机场2号、3号航站楼,铁路上海南站,卢浦大桥、奉浦大桥和16条越江隧道,以及20条轨道交通线路。截至2023年1月,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现已达825公里,运营里程持续领跑全球,整体运营水平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上海新一轮的文化建筑,如上海图书馆东馆、浦东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已逐步建成或正在建造。

上海的大型购物中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新换代。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商业设施以东方商厦、虹桥友谊商城、第一八佰伴为代表;之后有了徐家汇商圈、南京西路“梅恒泰”商圈、淮海中路及新天地商圈等;再到今天,苏河湾万象天地、蟠龙天地、张园等结合城市设计的商业项目使商业设施与城市环境提升、历史建筑保护有机融合,带给了市民更加丰富的城市休闲空间。

住房建设方面,房地产商品化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满足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2022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7.46平方米,住宅的舒适度和质量品质也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上海城市更新中巨大的推动力量。随着经济的增长,以为市民改善居住条件为出发点的城市旧改开始推行,这一行动令老城区不断缩小,城市记忆也不断消逝。不过好在上海市政府早在1989年就已推出了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及相应的保护措施,至今已推选出5批共计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435处不可移动文物、397条风貌保护街道、41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250片风貌保护街坊17。保护对象类型涵盖了石库门里弄、工人新村、工业遗产、百年高校等。正是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保护了上海原有的街道肌里和逾百年的优秀历史建筑,使这座城市既有当今时代的辉煌,又有承载百年记忆的岁月年轮,构成了丰富和璀璨的城市特质。

在环境建设方面,上海在21世纪初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上海已有公园532座,绿地面积达17.12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8.8平方米,与20世纪90年代初人均公共绿地仅有1平方米的指标相比,增长了7~8倍。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上海已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三大问题—居住困难、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如今苏州河的河水变清了,上海的天空变蓝了,舒适的生活条件、便利的交通设施、丰富的购物体验和夜生活以及不断提升的办事效率,使这座城市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各项指标排名提升显著,其中5个指标进入全球前30名。

三、结语

纵观100多年来上海的城市建设,是从近代到现当代历史背景下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在全球化趋势下城市发展的经典案例。今天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超2480万(2021年末),在6340.5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内,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1242平方公里(2021年)。但上海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其地理范围,它不仅是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领头羊,更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

现如今,黄浦江两岸长达42公里和苏州河两岸长达40公里的城市空间均被打开,还给了城市、还给了市民。漫步在一江一河的岸边,放眼望去,以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为标志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全面建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形象;另一边的浦西则有百年建筑诉说着上海近代发展历史。上海的今天和昨天相映成辉。

上海的精彩还在于它丰富的人文气息和适宜的城市尺度与肌里。穿行在这座全球拥有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里,我们可以欣赏到这座城市的包容。风格各异的建筑和城市景观—近代与现当代、中国与世界、本地与外地、高雅与世俗,各种文化均在此交融。也正因这种包容,每一个年代都在上海留下了特殊的历史痕迹。我们应当持续保护这历史发展的年轮,尊重这座100余年来由中外建筑师们共同建造的伟大城市,并共同努力让上海以面向未来的姿态走向世界。

2024-05-20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实践》主编 曹嘉明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359.html 1 3 上海城市建设记忆(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