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真平)5月19日,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磐安县住建局承办的《婺派建筑保护与利用设计规范》团体标准专家审查会,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苏州、郑州、太原、宁波、温州的专家与参编单位负责人、参加起草人及媒体共40多位,在线上、线下参加了审查会。
婺派建筑是指金华各县市区(东阳、磐安、义乌、浦江、兰溪、永康、武义、婺城、金东)及市域外围婺文化辐射区,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大宅院居住建筑,包括类同大宅院居住建筑形制的宗祠、寺庙等建筑。婺派建筑以千方大户型、一个大院落、三间敞口厅及五花马头墙、百工精装修为五大特征,自成一大建筑流派,自立于全世界传统建筑之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婺派建筑曾先后代表浙江参加中国建筑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代表中国在世界建筑师年会上展示,被外国建筑专家教授称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遗产”。“十三间头”是婺派建筑中最常见的基本单元。
磐安是全国最早确立“生态富县”战略的县,也是婺派建筑发祥地。磐安县副县长杨北京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此次会议在磐安举行是对磐安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认同,榉溪村、墨林村、梓誉村都是婺派建筑保护与利用较为突出的典型,保护好磐安文化遗产,是保持文化传承,凝结磐安纽带,助推社会发展重要基础,此次会议的召开对磐安的婺派建筑保护与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金华市建设局党委委员施尚华在致辞中说,此次规范的编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婺派建筑是金华市保存较为完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存。金华市高度重视中国古建保护与利用工作,并成立了金华市婺派建筑领导小组、研究机构,下属各县也相应建立组织机构落实保护与利用工作。
国家住建部《建筑》杂志社原副社长居吉荣建议,站在战略高度,全方位、深入宣传展示磐安悠久的建筑文化,以婺派建筑特色,经常组织建筑文化研讨会、推荐会,形成立体宣传效应,营造磐安“两山”发源地的美誉度。
中国婺派建筑学说创立者洪铁城在会上介绍了“婺派建筑”主要特点,以及规范编制的过程、主要技术内容。他说,婺派建筑已得到许多建筑名家的高度肯定。此次规范的编制工作也得到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企业等支持。研究婺派建筑的终极目标是研究人居环境模式。婺派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目前大众对婺派建筑的价值认识不足,婺派建筑还面临着保护不当、没有规范约束的困境。因此,此次规范编制工作由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婺派建筑研究中心发起,自去年11月立项以来,已召开两次评审会,公开征求意见,规范内容前后修改十九次,形成2万余字的条款。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王金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淳庆,金华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原主任吴远龙,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刘建秀,宁波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工孔云宏,瑞安市政协民宗委主任、建造师陈道明等审查组专家在会上分别发表审查意见。审查组组长、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吴永发教授作总结,对《规范》作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
5月18日,审查组会前,全体人员对婺城区雅畈镇石楠塘村和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安文街道墨林村、双溪乡梓誉村的乡村风貌、婺派建筑遗存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