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招投标监管链条须环环相扣

“一些投标人抱团结成利益共同体,有的政府投资项目串标企业达百余家”“将原本9000余万元即可竣工的项目,抬高至1亿余元中标”……据报道,经梳理多地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发现,有人将不少政府投资项目视为“唐僧肉”,串标行为屡禁不止并形成“地下产业链”。

串标屡禁不止

“为了拿到项目,一些投标人抱团结成利益共同体,有的单个政府投资项目串标企业达百余家……”近期,长三角地区一位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表示,在该院处理的一起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案件中,被告人为确保中标该项目,以支付资质使用费、投标保证金利息的方式,借用130余家具备相应投标资质的公司进行围标,串通投标报价,最终以1000余万元价格中标。

此类大规模串标的案例并非个案。中部地区一县人民检察院介绍,该院近年来引入大数据模型分析,积极处理相关串通投标案件,发现有的案件少则涉及数十家企业,多则上百家企业。在一起建筑工程案件中,投标企业460余家,其中超过100家企业参与串标、围标。

“投标人抱团串标”是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一大乱象。一些基层干部说,在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中,串标行为屡禁不止。投标人、评标专家、职业投标掮客和腐败官员等参与利益分成,形成“地下产业链”。

“有的投标掮客因了解当地项目工程报价,串标成功率高,被‘同行’称作‘地下招标局局长’。”办案人员分析认为,部分评标专家收受贿赂帮助中标,沦为串通投标的“工具”。

部分官员深陷其中,被贴上“靠标吃标”的标签。去年8月至12月,安徽省纪委监委曾在一些市县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发现,有的官员搞“私人订制”,量体裁衣定向编制招标文件;有的吃拿卡要,各环节索要好处,借标生财。

受访人士认为,政府投资项目频遭串标“暗算”,不同程度上损害国家利益,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使用效益低下,甚至给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埋下隐患。

监管链条须环环相扣

招投标乱象屡禁不止,原因在于有利益可谋、有漏洞可钻、有路径可匿。首先,通过不正当手段中标可攫取巨额利益。比如,某地市政工程项目招标价超过2000万元,经围标层层转包后,实际施工仅需1000万元左右。其次,监管约束链条常捉襟见肘。通常,监管者往往注重对标前、标中阶段的常规监督,在投标人资质审核、标后监督等方面仍存不足。特别是,中标人在建设阶段常有违法分包转包工程、偷工减料等行为。此外,招投标不少环节在网上操作,犯罪线索不易发现,证据难固定。比如串标人跨区域调度指挥分布于各地的企业流转资金、抹掉串通痕迹等。

招投标看似是特定领域的一件相对专业、小众的事,但诸如学校、医院、水利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直接关乎百姓利益和福祉,一旦遭到招投标乱象“暗算”,不仅浪费财政资金、降低社会效益,甚至给工程质量、公共安全埋下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下招标局”截胡的不仅是工程,更是质量、是安全、是人心得失。之前西安地铁电缆事故中,施工方就被曝出低价中标、层层转包等招投标问题。

近年来,有关方面针对投标领域乱象出台了不少举措,取得显著效果,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比如对围标串标“惯犯”企业和掮客的识别能力不足、评标专家进出机制和追责机制仍有待完善、发现违规招投标行为的技术应用不足,等等。有关方面要持续亮明态度,对招投标乱象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同时完善长效机制,尽快补强标前、标中、标后全链条闭环管理制度,并将其融入监管实践,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铲除乱象产生的土壤。

“1个项目超100家企业串标”“九千万元的项目被抬价到一亿元”……这类“肥一损百”的事件,绝不能再屡屡上演,要努力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城市建设的“刀刃”上。

(本报综合报道)

2024-05-27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285.html 1 3 招投标监管链条须环环相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