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营造

保护文化遗产,着力古为今用

——写在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

□洪铁城

引言

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又近了。

大家已经欣喜地看到,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项目立得愈来愈多了,全过程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愈来愈多了。

其中,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保护,大专家、大教授们讲得不少了,国际保护准则出台也好多年了;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等,大家大多认识到了。

而且文化遗产中的重头戏——传统建筑、传统村落,由保护与利用的国家级规范保驾护航,其休闲旅游、国际研学、会展陈列、养生养老、摄影写生等名目众多的利用,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

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大好形势。 但是,如何从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中,挖掘、吸取前人深藏的智慧——特别是科学技术智慧,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古为今用,为现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好像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因为前人的智慧,有的显而易见,例如木雕,我们可以在现代建筑的室内墙体、顶棚、隔断和家具、陈设、灯具上应用,而且一应用便讨人喜欢,于是出现了名声大噪的中国木雕城和东阳木雕产业。 但是有的智慧,前人藏得很深,特隐秘,如果不是通过广泛深入,全方位、多学科的对比研究,很难发现。而且有的智慧,如果不是经过漫长时间的检验,还显示不出来。

下面略举几例,希望引起关注:

一、五百年不漏

屋顶漏水是新建房屋常见的通病。住进去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就开始漏水。而且屋顶漏水很不容易修好,让人甚是头疼。

据说,这不仅仅是地方性的困惑,而且还是世界性的难题。

可是,东阳卢宅肃雍堂第三进大厅屋顶上有一条天沟,却五百多年不漏水。

这一条小小的天沟,深藏着鲜为人知的古人智慧。

说穿了简单极了。当年工匠在石头打凿的天沟上面,用锡板作了防水卷材。可以说,一点也不复杂。因为金银铜铁锡很常见,不陌生,而且绝对不贵。

但是,稀奇倒真有点稀奇。

稀奇在于五百年前,没有什么科学院,也没有什么院士、大师级科学家,但是聪明的东阳工匠发现锡板不但可以制成糖罐、茶叶瓶、蜡烛台之类的生活器皿,同时还可以作为屋顶天沟的防水卷材。

锡板非但不会折、不会裂、不会断,而且不会烂、不会腐、不易老化。热胀冷缩,经历五百多年,这锡板只长了10多厘米,作为防水卷材是最佳选择。

五百多年不漏水的事实,可不可以证明它是世上最佳最永久的防水卷材之一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五百多年不漏水的锡板厚5毫米左右,由手工锻打成型。如果运用在现代,通过机器设备压到1毫米左右厚度,那就大大降低成本了,如有必要,在锡板底下再加一层网增加强度。如是,这古老的防水卷材不就可以浴火重生了吗?

二、五百年不涝

这几十年,我常常在电视上看到,某些城市仅仅因为一场不大的雨,便出现严重的内涝,甚至极为严重,地下车库、地铁隧道都被水淹没了,损失巨大。如果碰到特大暴雨,可怕程度难以想象。

再看浙江东阳。1998年7月23日上午8时至下午2时,东阳遭受特大暴雨,倒塌房屋18493间,损坏房屋2万余间,冲毁各种水利设施2881处,毁坏公路路基34处长23.95公里,冲垮10米以上公路桥8座,导致杭温、金甬公路以及市内主要公路干线交通受阻,灾情十分严重,百年未遇。

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卢宅明清建筑群数千间房子,安然无恙。

卢宅明清建筑群作为一个聚落,东西长1500米,南北深1000米,规模达1.5平方公里。由肃雍堂及其他主要厅堂组成的中心占地33.3万平方米。

1998年7月23日当天,肃雍堂进水1.72米高。现在甬道围墙与肃雍堂厢房门面木槛墙上还留有洪水浸泡痕迹。为什么雨停之后不到半小时,洪水竟然退得干干净净,奥秘何在?

答案是,肃雍堂明清建筑群有五套极为科学合理的排洪排涝系统。

第一套是明眼人看得见的、几十个大院落周边设置的明沟排水系统;第二套是大家看不见的、埋在房子地下的暗沟排水糸统;第三套是常人容易疏忽掉的、每个宅院内部纵向横向走廊具备的排洪排涝功能(平时是内部通道,失火时是消防通道、安全疏散通道);第四套是暗沟直通中心区两侧的东、西雅溪——好像溢洪道系统;第五套是东、西雅溪在中轴线北端交汇于月塘,最后利用自然高差直接泄洪。

这就是前人的智慧。经过残酷现实的检验,证明这五套排洪排涝系统极为科学合理。

难道不能证明前人的治水智慧值得传承吗?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在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然后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阐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协调发展模式,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确保后代人也能享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但是我们现在一下子把土地占得满满的,不给后人有半点发展空间。于是有些学校、场馆,正在拆掉重建。甚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居住小区,也在拆掉重建。为什么?因为教室不够了,场馆座位太少了,住院床位供不应求了,居住小区配套设施缺项,环境绿化档次太低,不能不拆掉重建。究其原因,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而造成重复建设的经济损失。

坦白地说,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例子也很多,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有传统村落,细细阅读,有不少好的经验值得今人学习。

例如,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中轴线,从故宫往南通过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前门,然后在永定门大街一直向前延伸,过南苑机场、南苑森林公园、孙村会展商展组团、魏善庄创新总部组团、礼贤金融商务组团,直抵首都新航城;往北通过石景山公园、鼓楼外大街、北辰路直至鸟巢、水立方等所在的国家体育公园收头,空间气势磅礴,文脉绵延不断,成为极为经典的、闻名世界的城市中轴线。其实,这中轴线就是北京城由小到大、生生不息、日新月异、持续发展的“脊梁骨”。没了它,非但大国都城的雄伟壮观气势岀不来,而且一切都会乱套,失之章法。

东阳卢宅中心区主体建筑肃雍堂的中轴线亦然。

从三转两折的150米长、6米宽的鹅卵石甬道进去,该中轴线上有宅院建筑九进,坐北朝南偏西35度,纵深320米,115个房间,总占地6470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中轴线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古代住宅建筑群。

前四进是一气呵成的。第一进捷报门、第二进仪门、第三进肃雍堂到第四进同乐堂,建于明景泰丙子(1456)至天顺壬午(1462)年间。第五进乐寿堂约建于嘉靖元年(1522)前后。第六进谓之门楼,实为上房三间加左右厢房各五间共十三间房子,建造时间大约在清康熙二十年(1682)前后。第七进世雍堂约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2)前后。第八进世雍中堂,上房三间敞口厅的“十三间头”三合院,大约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2)前后。第九进后楼——最后一进,号“同德堂”,建于清康熙末年,也是“十三间头”。从中可以看出此平面形式已作为建筑基本单元在有意识地重复应用。

肃雍堂坐北朝南,偏西35度角,遥对笔架山。中轴线长320米,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雅溪卢氏家族自明永乐以来五百年间出进士八人、举人二十九人(其中解元二人)、制贡一百十九人,荐举恩封涉足仕林者一百五十余人,科举场上还出现“同胞三凤”“一跃双龙”“祖孙父子兄弟科甲”的美谈。民国时期,卢就棋任浙江省新昌县县长。新中国至今,出博士20多名、硕士无数,县团级以上官员48人,仅在省级名校东阳中学任校长的就有四位雅溪卢氏裔孙四人。

肃雍堂中轴线上九进宅院全部建成,花了246年左右时间。这漫长的两个半世纪可以说明什么?

可不可以说明,先祖们的建造行为,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余地?

可不可以说明,先祖们的建造行为,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样板?

可不可以说明,一代代子孙们的续建,坚定不移地尊重先辈们的创造智慧?

可不可以说明,一代代子孙们的续建,在先辈们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地升华?

这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真正值得传承的大智慧!

结语

类似可以拿来佐证的佳例太多了,在此不再赘述。

其实,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立体的家书、立体的谱牒、立体的门风和族规、立体的四书五经,同时也是立体的百科全书、立体的科学技术史。

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里面有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我们不能生在屋中不知屋。

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头等大事,我们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如何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也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

以上就是一辈子从事婺派建筑研究的老人,在这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说的大实话、心里话。

2024-06-06 ——写在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576.html 1 3 保护文化遗产,着力古为今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