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钢结构

推动中国建造“走出去”势在必行

——专访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林印

□记者 顾今 孟竹

红五月,2024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钢结构设计、生产、施工和相关企业的领导集聚在泉城,共商钢结构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计,共同探讨产业链合作相关话题。5月24日下午,记者在2024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新闻发布会现场专访了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林印,并就钢结构行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推动中国建造“走出去”等行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交谈。

记者:巩固构建“一带一路”成果,发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推动中国建造“走出去”是当前的热门话题,钢结构在建筑业“走出去”有哪些优势?

夏林印:首先是“一带一路”给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30年,沿线国家建筑业产值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为钢结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机遇。

钢结构企业在“走出去”有五大优势:

第一是产能优势,中国钢产业原材料生产环节比较成熟,2023年中国钢产量占全球钢产量比例是54%,丰富的上游原料供应为钢结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中国钢结构制造厂的产能也很大,对于一些海外特大型钢结构项目,中资企业的产能优势比较显著。

第二是技术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钢结构企业在设计、制造和安装方面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水平,能够满足复杂和高标准的建筑需求,特别是近年来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研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快数字化升级,提高了建筑质量和效率。

第三是成本优势,中国是全球工业化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能够为钢结构企业提供强大完备的供应链保障,加上规模化生产带来成本下降,使得生产成本低于很多发达国家。

第四是资金优势,中资企业出海背后有强大的金融支撑,比如我们“一带一路”的基金,两优贷款,中国钢构企业可以联合上游总包商为客户提供灵活的融资方案。

第五是市场优势,中国钢铁企业总承包企业的经营范围已基本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为中国钢结构企业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共同出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中建钢构海外工程承包取得了哪些成就?

夏林印:中建钢构始终把海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市场,服务全球客户,争当“一带一路”的建设先锋队。

第一是我们开拓了一片市场,中建钢构形成了港澳、中东、北非、东南亚、中亚五个核心市场布局,业务已遍布全球的五大洲和40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是探索出了一种模式,我们立足全产业链的优势,建立了钢结构供货专业承包钢结构+EPC的多种业务模式,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需求。

第三是培养了一批人才,我们构建海外人才全方位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出得去,稳得住,回得来,安排好。我们现在有海外国内团队300余人,属地化占比已经接近50%。

第四是塑造了一大品牌,我们坚持打造品质工程,承建了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埃及新首都CBD、迪拜哈布图尔超高层、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等一批地标性项目,获美国等发明专利35项,境外鲁班奖4项,国际安全奖23项。

记者:钢结构行业应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融入中国“走出去”的战略规划?

夏林印:目前行业企业对国际形势还是缺乏深刻的认知和全面的把握的,对国际的惯例和通行的规则还不太熟悉,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我建议坚持“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回来”,这“四步走”的战略。

第一是推进市场和产品“走出去”,其实要及时研判海外市场形势,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中国经贸互动积极的地区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充分发挥国内制造业优势,加大国内优势钢结构产品外销,大力进军基础设施、石油化工、电力能源、海工等细分领域。

第二是推进供应链和产能“走进去”,企业要实施属地化策略,与当地社会实现深度融合,培育海外管理经验,科学技术,人才资源,要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在国内形成一批共同出海的上下游伙伴,在国外稳步实施产能布局。

第三是推进品牌和技术“走上去”,企业要紧盯国内高端市场,承揽具有重大影响力、标志性项目,打造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品牌,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结构标准体系的研究,推动相关技术、产品、装备联合研发应用。

第四是要推进资源和效益“走回来”,企业要坚持价值创造,资源走出去还要回得来,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将海外业务打造为稳定的增长极,成为企业利润的来源、人才的基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最后再建议一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一定要遵循国际市场的通用规则,遵循基本的商业逻辑,要敬畏市场,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成为当地受欢迎的跨国企业。

2024-06-06 顾今 孟竹 ——专访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林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588.html 1 3 推动中国建造“走出去”势在必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