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聚焦“三大工程” 金融系统发力支持

日前召开的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要求,“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将拉动设计、施工、建材、家装、家电、物业服务等产业和产品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三大工程”拉动了房地产开发投资0.6个百分点。

完善配套政策 推动项目实施

当前,各地各部门抓紧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一批项目落地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

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住建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以以需定购,组织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一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将推动地方动态更新正式项目清单,搭建银、企、政对接平台,定期向银行机构推介项目,共享项目融资信息,加快项目授信投贷。针对一些地方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用地指标缺乏、用地报批难等问题,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重点从用地计划保障、供地支持等方面细化完善支持政策。

城中村改造方面,根据《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央通过现有渠道适当给予补助。将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随着配套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各地“三大工程”项目落地加快,多地已披露项目进展和后续规划。广东深圳已启动13个项目、共计1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云南昆明已有91个项目在国家“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中通过省级备案;山东青岛今年计划改造城中村122个,涉及村(居)民7.8万户……

加大支持力度 护航市场发展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力方向。目前,金融系统积极通过专项借款、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三大工程”的支持力度,护航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目前,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主要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放。今年1月底,两家政策性银行发放了首批专项借款。截至5月27日,国开行已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002.47亿元,涉及376个项目,支持建设安置房100万套,惠及村(居)民53万户。截至5月20日,农发行累计投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780.53亿元,涉及建设安置房70万套,惠及村(居)民36.6万户。

在设立专项借款、提供专项支持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三大工程”提供贷款支持。从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支持来看,截至5月27日,国开行已发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8.19亿元,支持新建保障性住房超过3100套;发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7.1亿元,落地项目36个。截至4月末,农发行对接保障性住房项目15个,审批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2.04亿元;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3个,发放贷款72.04亿元。

商业银行也在持续发力。建设银行、农业银行4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建行在保障性住房领域已实现对第一批清单内项目的全部对接,“平急两用”领域对接项目271个,城中村改造领域对接项目507个;农行积极支持“三大工程”,累计向37个项目提供授信3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聚焦“三大工程”,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发挥作用,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支持。

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共向三家政策性银行投放抵押补充贷款5000亿元。专家表示,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抵押补充贷款的期限最长可达5年,且成本较低,能够较好适配“三大工程”相关项目资金需求。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拟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预计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从目前金融机构对接“三大工程”的情况看,专家表示,授信额度已较为可观,发放有望逐步提速。

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开行将持续深化政银合作,强化信贷资源保障,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项目尽职调查及评审审批,严格落实账户监管等措施,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封闭管理。同时,还将用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选定的地方国有企业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本报综合报道)

2024-06-13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643.html 1 3 聚焦“三大工程” 金融系统发力支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