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市更新

建好幸福城 提升幸福感

——来自成都城市更新行动的创新实践

□朱莉 陈运 张雪

四川省成都市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经历了30年的演变,从点状试点到连片发展,从大拆大建到“留改建”。近些年,成都市以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以城市更新全国试点为契机,以“建好幸福城、提升幸福感”为主线,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探索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片区统筹更新与“绣花式”微更新相结合。一方面,全周期联动推进,系统性推进片区更新。以成片更新方式谋划实施重大牵引性工程和重大功能性项目,编制更新规划和更新单元实施规划,建立“一个更新片区、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个运营主体、一套治理体系”项目推进机制。持续推动了该市华西坝、省体职院、四圣祠等101个片区更新。另一方面,小规模、渐进式地推动老旧社区“微更新”,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整合利用低效用地、“金角银边”和社区闲置空间,打造小尺度、多功能的“泛空间”。2021年,成都出台《成都市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三年行动方案》和《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将城市中的“边角余料”规范有序地转变为“金角银边”,提供多元化的公益业态以满足市民不同需求。

二是传承历史记忆与彰显文化特色相结合。成都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处理好建构历史文化记忆存留与当代文化彰显的关系。采取“留改建”的方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重视保留历史文化印记和集体记忆,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此外,活化复兴特色街区,形成一系列彰显天府文化特色的项目,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特色。成都提出塑造社区美空间,旨在擦亮社区美空间品牌、彰显天府文化魅力与城市生活美学。青羊区清源社区的园林式美学空间独具特色——茶园、戏台、水井、微田园,无一不彰显浓浓的川西民居风味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玉林北路社区结合老建筑更新改造,打造了“爱转角”主题文创街区,打造出“小而美”“小而精”的社区文艺生活空间,通过建设社区美空间,让整个城市留住成都味儿、守住烟火气。

三是兼顾生活、生态、生产有机统一赋能城市更新。成都高度重视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聚焦家门口的高品质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以彰显公园城市形态功能、满足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为导向,建成一批社区综合体,集成社区服务平台,完善社区生活圈,让“家门口”的公共服务畅通可达。成都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的生态价值,打造沉浸式体验生态空间,推进绿色资源创造休闲运动生活场景。新都区大丰街道高堆社区将原本堆满建渣、垃圾的闲散用地打造成可食地景公园,将“荒地”转化为“空间可共享、绿色可感知、街区可漫步、群众可参与”的多样化公园城市体验场景。成都高度重视城市更新的产业发展,着力培育特色产业,推动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和新功能发展。锦江区红砂社区探索出立足于生态价值创造性转换的“社区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了田园栖居地、美丽宜居公园社区,实现居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武侯区华兴街道的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通过“运营+投资”模式培育新业态、新消费场景,推进“创意产业+音乐产业+影视动漫”产业生态链发展,将文创产业的生产、生活和活动空间相结合,打造文化消费和体验空间。

四是汇聚多元力量带动城市更新有序治理。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联动上下、科学高效的城市更新运行机制。“五社联动”(“五社”: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完善社区多元共治体系。成都市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与多元共治的有机结合,把社区基层党组织、社区居民、社区企业、社工力量、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力量等资源汇聚到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既丰富了“五社联动”的应用场景,也促进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从“稳事控局”走向“大城善治”。“上下协同”,完善街区多元联动体系。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整合的更新体制,将运营与治理高度融合,通过多方力量的参与,有效实现集体行动,带动城市更新有序“治理”。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委党校)

2024-06-13 ——来自成都城市更新行动的创新实践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668.html 1 3 建好幸福城 提升幸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