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的“好房子”大赛中,江苏南京赛题项目坐落于雨花台区,该区域主要规划为居住区。在项目地块的一公里范围内,有三个已规划或在建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块两侧则被绿意盎然的景观轴及多个绿化公园和绿地环绕,其中绿化公园和绿地均在5至15分钟的步行范围内。
此项目涵盖了两个地块,其中A分区主要用于居住用途,并在内区保留了一处林荫带,以维护生态和谐;D分区则规划为商业用地,内部包含有需保留的老厂房,地块周边亦分布有多个类似的厂房用地。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紧张与匮乏日益凸显,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疏离以及人们对科技过度依赖的问题。因此,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设计团队对如何打造符合特色社区理想模式的“好房子”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们认为,“好房子”并非仅指一个单纯的居住空间,而是一个能够融合精致空间规划、和谐生态环境、丰富的社区活动以及便利生活配套设施的理想居住之所。
所谓的“无界”,并不是否定“边界”存在的必要性。规划整体空间设计的边界与共生,打破原有的界面概念,使得要素能够在各空间里进行互动,是设计师思考的问题。项目设计团队凭借对未来理想居住方式的深入理解,提出了以无界空间为设计灵感的方案。在规划过程中,他们充分考虑了与地铁16号线的结合,以5至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对周边区域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
设计团队的目标在于整合区域内的多个老厂房、住宅片区以及公园绿地等资源,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站城一体的格局。这不仅有助于激发社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更能实现生态共享、复合多元的MINI-TOD模式。这是设计团队对可持续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并期待它能够焕发新生机,带给这片区域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整体规划上,设计团队通过整合片区地块形成“两轴一纵”的规划布局。两轴,即住区东西向把绿化公园与西侧住区串联形成东西视觉通廊,同厂房北侧的景观轴形成平行呼应;一纵,即通过把北侧老厂房与住区南侧绿化公园串联,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轴线。
首先,设计团队通过挖掘北侧原有老厂房的历史,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以“航路”为概念主题,通过“6幕”,打造出一个独特、有活力的新地方。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在购物、娱乐之间轻松穿梭,更能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感受到文化、商业、社区和艺术完美融合的魅力。几个老厂房也通过保留的景观绿轴串联了起来形成片区氛围。
其次,设计团队在南侧住区采用八大规划逻辑,并贯彻了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整体布局被精心划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组团,每个组团均拥有独特的空间特色,同时又通过巧妙的规划手法实现了相互之间的紧密衔接与协同互动。
在考量城市形象时,设计团队注重城市天际线的营造,细致考虑了体块的高低、大小、形状等因素的差异化组合,以营造出富有韵律感且错落的城市天际线;同时,注重智能化和低碳环保,创造多层级邻里的生活空间,并设计了如归家般温馨的社区大堂,在首层设置多种业态,使生活更为便利,在二层规划了一圈能量环,其设计逻辑均围绕无界社区模式展开,以期打造一个温馨、亲密且充满活力的生活社区,使居民在感受社区的实用和便利同时,也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和谐。
A分区容积率2.9,对于住区来说,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提供最适宜居住的环境,让人们的居所摆脱钢筋水泥的压迫感,提升幸福感,是设计团队思考的重点。
利用垂直绿化,设计团队通过自然环境引入居住楼的多层级空间,在立面上创造出一种自然的环境,使人们在居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是提高居住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垂直绿化不仅能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还能提高空气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多层级空间,让无界与有界共存,让“遇见”变成生活中的小确幸。同时,设计团队高度重视居民健康,在住区的规划中增加了多元化的运动设施,如设在二楼的能量环,以及结合中庭营造的“森林”装置。这些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和运动空间,让居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随时找到享受自然、焕发活力的地方。
针对核心的居住需求,随着城市的演变和居住者思想、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设计团队需要思考在未来城市发展下,居住空间是否有更多的塑造性和可变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设计团队基于对人类生活需求的深入理解和研究,确定了一个起居室最基本的使用空间尺寸:3.3米×3.3米。这个基础模块,不单纯只考虑住宅的大小格局,而是注重空间的使用功能和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结构上,设计团队设定上部为大户型,下部为小户型,这样的分区方式,既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房屋大小的需求,同时,模数的设置使得不同面积段的模块能够自由组合,赋予了建筑更多可能性。
为了让居住空间有更多的可塑性,设计团队适当减少了结构剪力墙的使用,并设置了框架结构。减少剪力墙的使用可以提供更大的空间灵活性,而框架结构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也使得空间在将来能够随着城市或使用者变化产生更多可能性。 (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