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第六届东西部规划教学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研讨会以“精明营建”为主题,由“面向空间治理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和“支撑精明营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两个议题组成,邀请了来自东西部三十余所高校的城乡规划教学一线教师参加,旨在通过共同研讨促进各校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和课程建设。
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教授主持。
在《议题一:面向空间治理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主旨报告环节中,华南理工大学的田银生提出城市形态微观运动的概念,即业主主导、自发而普遍,体现普通民众的生活意愿的广泛细微的建筑活动。城市形态微观运动代表了广大民众的生活需求,具有多方、复杂、巨大、深远的效应,其正负效应的相互反转与扩散,使得看似微小的城市形态微观运动经过积累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他以广州竹筒屋的地块运动为例,介绍了城市形态微观运动对我国城市治理的重要性。田银生还介绍了英国城市的“堡地循环”案例。他认为,堡地及其循环是支持城市从统治工具历史性地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李昊结合个人体会和一线教学实践,分享了走向空间治理的城市设计。他提出存量时代“自下而上”的设计转型,应从精英主义转向公共参与,从机械理性转向公平正义,从形式主义转向场所精神。他表示,城市设计教学路径应回归人本。设计强调自下而上,注重综合治理,挖掘城市潜在价值,辨析问题症结,基于真、善、美的价值体系,营造美好幸福的人居场所。
东南大学的殷铭介绍了东南大学城市设计课程的课程体系、城市设计地段选择,从教案设置、设计环境、专业与城市共成长等方面思考学生治理思维培养的问题。他认为,空间治理是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的重要维度之一,应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和针对性的系统训练,加强治理思维在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培养。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谭文勇介绍了课程改革的情况,并分享了初步的成效。初步实现的效果是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构思创意和空间设计上,设计有一定的深度。后续课程会进一步强化场地设计的训练,进一步强调建筑、城市空间的形态、尺度。
第一环节报告结束后,专家们在交流互动中强调了城市规划教育的实践转型,认为应在教学中融入空间治理的实质内容,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专家们提倡教学应基于真实问题的诊断,而非单纯的形态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们对当前教育体系进行深刻反思,指出需要改革以适应新的规划理念,特别是在价值观方面。规划教育应关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平衡,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在《议题二:支撑精明营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旨报告环节中,同济大学的钮心毅首先介绍了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规划专业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掌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规划技术,在教学中需要区分信息技术与规划技术。他认为,从信息技术教学转向规划技术教学,需要三个方面努力:在课程体系方面,需要与城乡规划原理等专业课程建立前置课程、并行课程的关联;在课程内容方面,以信息技术教学入手、后半段导向规划技术教学,注重GIS原理教学、减少软件操作实验教学,增加规划技术教学;在课程要求方面,与规划设计课程、规划原理、其他规划专业课程要求结合。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余压芳介绍了乡村规划课程及其背景。她指出,教育链和人才链要培育出乡村规划的一流人才,而产业链和创新链需要的是安全的乡村、文化的乡村和宜居的乡村。她又介绍了教学改革的创新设计思路,包括课程内容的重构、虚拟仿真实验的引入,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并结合国家级一流课程“传统村落空间认知与传统建筑营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省级一流课程“传统村落防火保护单元规划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两个案例进行讲解。
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合林介绍说,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一干两支”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三大纵向进阶的课程集群,即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主线,以形态空间设计和专项规划为支线。他从互联网公司与数据公司的需求与规划人才培养出口的泛化、规划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与新技术能力的提升路径、硅基时代的来临与硅基时代规划理论的变革三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第二环节报告结束后,专家们讨论了教育改革中的技术融入与课程改革问题,强调教学中需提升教育的含金量。专家们认为,教育应保持定力,适应变化,同时重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为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教育必须响应这一变化,开拓新方向。专家们还指出,跨学科教育面临挑战,但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绩点选择适合的学术路径。
最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对本届东西部规划教学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石楠表示,东西部规划教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城市设计类和信息技术类课程是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课程,其中城市设计是传统的、基础的知识体系,技术类课程是增长最快,也将是各个学科比拼最激烈的领域。在未来发展中,要坚持以设计为学科基础以及对物质环境、空间环境的思维方式,同时打破封闭的思维,重新思考人才需求和学科定位。 (规划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