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敏)“十四五”以来,我国在崇山峻岭、跨江越海、滨海沿江等艰险复杂环境下建设或规划了一批重大桥梁、隧道、水利水电及城市交通枢纽工程,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需求愈发迫切,关键技术挑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以“极端环境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养与安全”为主题的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于6月16-17日上海在召开。
本届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卢春房、张喜刚担任主席。30多位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10余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与众多行业主管部门、重点高校、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行业学会的领导及专家汇聚一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学术研讨和报告。现场参会人数达800人,线上观看超10万人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于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郑庆华指出,桥梁与隧道建设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围绕土木、交通、桥隧学科如何转型升级和如何保持国际竞争力,他强调,一是要对土木工程更有信心、更有定力;二是要形成合力,加强学科之间、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共同破解难题;三是要倾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
聂建国在致辞中介绍,多年来,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在促进工程技术信息交流,加强科技交叉融合,深化工程前沿及需求认识,增进业界专家协同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希望广大桥隧工作者发扬创新精神,瞄准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挑战,紧紧抓住机遇,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桥隧工程和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刘千伟表示,随着城市建设与更新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建造和运维安全已成为桥隧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行。建设智慧城市,引入智能技术,将是当前桥隧基础设施更好实现城市交通等诸多功能,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基础设施服务的发展方向。他介绍,目前上海正深入推进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持续完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增强基础设施的安全、韧性和可持续性。
于宁介绍,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反映重大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了桥隧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沟通、对话和展示的平台,洞察前沿趋势、汇集创新思维、碰撞智慧火花,进一步推动桥隧产业发展,推进土木工程科技创新,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在随后的主论坛环节,4位国内外院士和3位基础设施领域的杰出专家带来精彩的大会报告。黄卫、郑皆连、何满潮以及冈瑟·梅施克院士分别围绕道路、桥梁、隧道三大方向分享了绿色公路转型及其关键技术、天峨龙滩特大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极端环境下隧道工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结构工程和隧道工程中数值模拟与测量数据的融合等内容。国铁集团副总经理王同军介绍了铁路桥梁智能运维技术创新与发展,上海申通地铁董事长毕湘利分享了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韧性安全的思考、西藏铁路公司总经理赵勇分享了深部岩体高能地质环境隧道灾变机制与工程对策。
此外,本届大会还设置了五大平行主题论坛及研讨活动,分别聚焦艰险山区隧道(洞)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跨江越海通道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城市大型综合枢纽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桥梁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道路与铁道工程智能建养与安全等五大主题,全面总结“十四五”以来我国交通、水利、市政、国防工程领域以桥隧为主干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发展与经验,并面向“十五五”规划探讨如何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发展。
大会同期推出院士、国重实验室及高校科技成果15项,以及丰富的桥隧工程科技创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