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综合

临时“跟班”唱大戏 —中铁十一局四公司智慧建造研究院促进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纪实之一 □通讯员 郑传海 杜 萍 编者按: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面对隧道施工存在的质量通病,以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业的中铁十一局四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以贵南高铁都安隧道为阵地,临时成立了课题攻关小组,因地制宜开展科技攻关,成功攻克了隧道边墙渗水、拱顶空洞等质量通病,防止列车运营时出现隧道拱顶混凝土掉块危及行车安全,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贵南高铁建成通车后,该公司把项目部当时临时成立的智能工装研究院“请”回武汉公司总部。2023年,研究院入驻武汉未来城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后,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拥有4个核心竞争团队,业务范围涉及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地下空间、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所关联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业务。从今天起,本报刊发一组系列报道,以飨广大受众。 2019年初,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贵南高铁都安隧道出口,隧道掘进施工开始进入正轨。为破解铁路隧道二衬空洞难的质量通病,中铁十一局四公司贵南高铁项目部在这里成立了以课题攻关小组负责人操光伟名字命名的“光伟二衬系统”攻关小组; 2020年7月,湖北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铁十一局四公司总部,中铁十一局集团四公司智能工装研究院(以下简称“智研院”)挂牌成立,“光伟二衬系统”课题攻关小组负责人操光伟出任总工程师,后任院长; 2023年,“智研院”入驻武汉未来城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下设智能工装创新研发、工程管理信息化开发和智慧工程方案解决与施工三大业务板块,拥有4个核心竞争团队(1个工装自动产线研发、2个信息化研发、1个智慧工程技术团队),还建立了以大学为核心的合作生态伙伴团队,业务范围涉及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地下空间、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所关联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业务。 2017年底,中铁十一局四公司中标贵(阳)南(宁)高铁项目工程时,针对管段工程位于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质结构地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且隧道工程占据管段工程总量6成以上的实际,时任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负责人李俊,与设备部负责人操光伟一起探讨: 隧道拱顶空洞现象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主要是传统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无法突破技术上的瓶颈制约。在没有可供借鉴经验作参考的情况下,只有结合现场施工,坚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一定能够攻克这个难题。 于是,在中铁十一局集团技术中心“贵南高铁技术分中心”和“李俊劳模创新工作室”基础上,成立第7攻关小组——针对隧道拱顶普遍存在的空洞现象和边墙渗水等世界性难题而成立的第7个课题攻关小组就这样诞生了。 随着第7攻关小组不断取得进展,以操光伟姓名命名的“光伟二衬系统”也应运而生。 “光伟二衬系统”,是由以操光伟为主创人员,项目经理李俊、总工程师袁中华、工程部长秦梨棚、质量部长焦贤福和建设、设计单位技术主管协同组成的科研攻关团队,负责研发二衬台车浇筑信息化系统。 在立项攻关清单里,“光伟二衬台车浇筑信息化系统”(简称“光伟二衬系统”),直指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隧道拱顶空洞现象。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施工工艺无法破解隧道拱顶空洞和二衬混凝土掉块等质量通病,防止列车运营时出现隧道拱顶混凝土掉块危及行车安全,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光伟二衬系统”小组,经过集中攻关和反复试验,最终提出了二衬浇筑信息化系统的一揽子方案。 “‘光伟二衬系统’运用后,不但实现了智能化控制,而且改善了员工作业环境,拱顶换管由原来的6人,减少至现在只需1人遥控操作即可,整个二衬浇筑作业人员由11人减少至5人,浇筑时间由原来的10~12小时缩短至6~8小时。”袁中华说,隧道施工配套三臂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防水板自动铺挂台车、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等9条迭代升级版智能工装作业线之后,隧道内各工种施工人员的总数,由以往的110人降至50人左右,每月隧道施工进度提升到180~220米,达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效果,实现了均衡生产,快速推进的目标。

2024-06-24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712.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