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口袋公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各地要结合实施城市更新,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地建设口袋公园。
近年来,许多城市将不起眼的“边角料”空间打造成了具有景观赏玩、游憩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的口袋公园,既装点了城市,也便利了市民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走进人们生活,如何科学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为科学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维护管理水平,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指南》,适应城市内口袋公园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供各地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指南》将口袋公园定义为,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至10000平方米之间,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式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指南》提出了建设口袋公园应遵循因地制宜、便民亲民、安全舒适、节俭务实、共建共享的5项原则。
一是结合实施城市更新,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地建设口袋公园,充分尊重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和植被,突出地域文脉特征,形成“一园一品”景观格局。
二是充分考虑周边群众需求,重点选址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区域,落实适老化和儿童友好等要求,增加活动场地,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多元活动场所。
三是选址和建设应尽量规避各类潜在风险因素,科学进行功能布局,有效控制公园中的各类休闲活动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干扰。
四是落实节约型园林和绿色低碳理念,根据群众使用需求合理配置设施,优先应用乡土植物,倡导使用节能、节水的材料、技术和工艺。
五是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建设管理机制,引导市民参与公园选址、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共建共享美好环境。
在口袋公园的布局上,《指南》明确口袋公园可建设在旧城区和新城区。其中在新城区,各地要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增补配置口袋公园;在老城区,则要充分注重推进既有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
具体来看,口袋公园的布局应优先选择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盲区,以及群众需求较大而公园绿地总量不足的区域。同时,各地要结合老旧小区、商业街区、背街小巷等更新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布局口袋公园,鼓励在居住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建设口袋公园。
此外,《指南》按照面积规模不同将口袋公园分为小、中、大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匹配了不同的绿化用地比例和绿化覆盖率,来保障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配置需要。其中,400至2000(含)平方米的为小型口袋公园,中、大型口袋公园的面积范围分别为2000至5000(含)平方米、5000至10000(含)平方米。小、中、大三种类型口袋公园对应的绿化用地比例分别为大于等于35%、50%、65%。
在功能设置方面,小、中型口袋公园宜设置休闲游憩、儿童游戏、运动健身空间,大型口袋公园还宜增添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空间。
除此之外,《指南》还分别对设计营造、管理维护等内容明确具体要求。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