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智能建造的核心技术。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
得益于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率先布局和技术积累,上海在这条新赛道上跑在前列。6月20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陈杰介绍,上海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人工智能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当前,首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点任务全部落地,已形成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募资31亿元,母基金部分投资了12支子基金,撬动投资规模572亿元。规上企业从2018年183家增长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增长到超3800亿元。多层次人才梯队基本成型,一批顶尖专家和青年英才来沪发展,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智能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2023年10月,《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远程控制基坑挖掘机器人,在城市管廊、管道泄漏抢险、城市路面坍塌抢险等施工作业等方面“大显身手”。
智能管片抹平机器人,用“巧手加工”使地铁管片混凝土外观更加光滑平整,可以节省一半的劳动力成本,让流水线生产效率提高10%。上海轨交14号线、18号线都用到了该机器人加工的管片。
国内首台具有实用性的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焊接机器人,像是一台小型龙门架,可以自动横向、竖向移动定位焊点。该机器人被应用于上海机场联络线三林南站和浦东机场南区地下工程,焊接效率提高30%。
上海多家企业布局建筑机器人产业,已完成了初步的建筑机器人产业链。如上海建工已研发和应用的建筑机器人达40多种,应用于勘察设计、生产加工、施工建造、运维管理等。创立于2016年的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建筑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上实现突破,已经在木结构、钢结构行业形成标准产品,包含十余种基础工艺、50余项工艺组合,服务客户包括中交、中建、宝冶等行业标杆企业。
建筑机器人人才梯队逐渐成型。以中建八局上海公司机器人课题团队为例,该团队以“80后”“90后”为主力军,自2020年起探索设计、制造机器人,致力于解决建筑行业痛点。近年来,该团队研发了钢筋智能加工生产线机器人、抹灰机器人、测量机器人等。
(记者 胡婧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