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探索设计在行业前端的思考与变化

——直击同济大学城市、建筑与创意设计大类招生直播间

□本报记者 陈雯

近日,正值高考填报专业之际,同济大学在官微推出“面向智能看同济——2024年同济大学本科招生大类介绍系列直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鹏教授与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共同做客直播间,就城市、建筑与创意设计大类进行逐一解读。本报记者梳理摘选出两位教授部分分享内容,探索设计在建筑行业前端的认识、思考与变化,并为志愿进入建筑行业的学子们提供相关内容参考。

什么是设计?

记者根据两位教授的解读梳理出三个层面。

感性认知——

设计并非一个陌生的话题。从幼儿园起,我们便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它,比如绘画、模型制作等,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天生所具备的一种创意设计的天赋。然而,随着数理化知识的深入学习,这种天赋可能逐渐被淡化。

以达·芬奇为例进行说明,他不仅创作了众多绘画作品,展现了其艺术造诣,更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等领域留下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其实日常生活无时无刻不与设计产生交集。从电脑七八十年代的原始形象到如今的MacBook(苹果笔记本电脑)或iPhone(苹果手机),从传统的汽油车到现代的电动车的演变,都是设计的体现。

理论角度——

设计涉及一种行为、思维或方式,即设计师如何构思并创造出这些事物的过程。以坐标轴图进一步理解,其中,如将横轴代表从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纵轴代表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转变,通过四个象限,可以更清晰地界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例如,科学思维主要关注确定性问题的发现,技术思维则侧重于解决确定性问题,艺术思维倾向于探索不确定性问题,而设计核心在于解决不确定性问题。这使得设计领域极具挑战性,因为设计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需不断重塑、重构和重组问题本身。

与设计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是技术与艺术。技术的运用使设计师能够解决问题,而由于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性,设计师还需借助艺术思维来不断定义和深化理解。因此,设计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专业,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精髓。

实践角度——

设计首先需有创意,其次需满足特定功能。它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服务于特定目的,实质上是为人类服务。再者,设计创意需能落地实施,这需要技术的支撑。在建筑领域,这包括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的考虑;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则涉及电路、系统设计和人体工程学等多方面的考量。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设计的完整体系。

设计的不同领域

同济大学城市、建筑与创意设计大类设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市设计、工业设计共计六个专业,分属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设计创意学院。

对前5个专业的理解,张鹏从不同尺度进行了阐述。若研究对象是国土空间,如长三角或某个省域、城市,此时关注的是宏观问题,对应的是城乡规划专业;当我们将尺度缩小,聚焦于某个历史街区或城市区块时,关注的是其形态和公共空间的组织,对应的是城市设计专业;进一步缩小至单体建筑或小型建筑群时,则需要关注单体建筑的形态设计、空间设计及技术实现等,对应的是建筑学专业;另外两个专业则关注不同类型的对象。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景观类型,这可能从大地景观到中观的绿地体系、公园或旅游景区,再到具体的小区、社区或公园的景观设计。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则专注于遗产类型,即建成遗产,这可能包括城市乡村的遗产体系、历史街区或古建筑群到单体遗产建筑等多种类型。

工业设计专业属于设计创意学院。张磊介绍,在同济大学,工业设计内涵核心在于创新设计。这种创新设计是对传统以造物为中心的活动进行的升级与扩展,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造物系统。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专业后,将面临三个主要方向的选择: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以及环境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方向。

张鹏还表示,从名称或学科历史来看,这些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建筑学为例,追溯其起源,可至维特鲁威(维特鲁威乌斯,古罗马作家、建筑师和工程师)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它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然而,这一学科始终在持续演进中,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百年前,它拥抱了现代主义,从而赋予了学科新的内涵。如今,这些专业又在积极拥抱新技术,如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致力于解决当前面临的新问题。目前,这些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包括智能规划、数字设计、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健康城市与绿色建筑等,以及新兴的设计理论,为古老的专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存量建设与人工智能并行时代下的设计培养

张鹏说,当建筑行业繁荣时,大家侧重于培养专业的精英,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杰出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然而,经过深入反思,同济意识到培养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具备卓越的创新精神、宽广的专业视野、审美素养以及强烈的社会意识,最重要的是整体性思维与系统整合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与建筑环境还是日常生活环境相关的问题,他们都能凭借系统整合能力找到解决方案。这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同时,这些专业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新时代精神。例如,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同济亦将其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就建筑与城规学院而言,为下设5个专业的学生均提供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从一年级开始便设有“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课程,并在后续年级中建立了一个模块化的课程包,其中包括实践课程和一系列相关课程。完成一定学分的学生将获得相应的证书,以证明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成果。

设计目前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会取代设计师吗?张鹏直言,人工智能目前尚未达到能够全面替代人类设计师进行复杂设计的程度,这些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帮助设计师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张鹏指出,设计的核心在于与人的交流和对文化的理解。他以蔡永洁教授在汶川地震后设计的纪念馆为例,强调了在设计中,对事件背后的情感、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深入理解是不可或缺的。这种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难以替代的。

尽管人工智能工具可能会带来设计上的新变革,如过去十年间设计工具的迭代推动了建筑形态的变化,但设计的根本原则并未改变。设计始终需要得到人的认可和文化的认同。因此,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应该被视为一种高效的助力,而非替代。

不过,新技术依然是一种有力的辅助工具。张鹏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具备发现一些传统手工方法难以揭示的规律的能力,并可将这些规律作为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力量显著,其工具之强大可能为设计理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建造领域,同济大学有众多专业与数字技术紧密相关。比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致力于通过数字技术来推动创新。每年该学院都会举办“数字未来”活动,为期三天,其间举办多场讲座,吸引上万名学生参与,并现场进行建造活动。

就业与自我价值实现

同济的深造率比较高,大多数学生在读完本科后都会选择进入硕士甚至博士阶段。以设计创意学院为例,其深造率达到了52.1%,就业率为47.5%。

就业方面,张鹏表示,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时期,学生主要进入甲方或乙方建筑师岗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就业方向日趋多元化。面对这一趋势,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对环境的敏锐度、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能力,以及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张磊表示,尽管建筑行业有所下滑,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该学院的学生有的进入海外顶尖企业,如阿斯顿·马丁等世界知名车企,从事汽车造型设计;有的进入国内的华为、小米等制造业巨头和百度、阿里等众多互联网大厂。其中阿里的设计师团队中,同济大学学生的占比相当高,这主要体现在交互设计方面,包括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等新兴设计领域。

张鹏认为,在选择专业时,应该以长远的视角来审视。这不仅仅是针对接下来两到三年的短期规划,而是关乎一个人未来的整体职业路径和生活方向。他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兴趣与职业相结合时,人会收获真正的幸福。

2024-07-01 陈雯 ——直击同济大学城市、建筑与创意设计大类招生直播间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794.html 1 3 探索设计在行业前端的思考与变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