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隆回县地处湘西南腹地,是“九龙回首”的风水宝地,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里,也是唤醒万千网民心中沉寂的热情和斗志的《早安隆回》。这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不仅赋予隆回奇异的自然风貌,增添了诗情画意,也为不远千里奔赴隆回修建百姓“致富路”的建设者们带来不小的难题……
2022年8月,中国二冶G59新新高速项目建设团队走进隆回“安营扎寨”,这支年轻的团队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这条高速公路已具雏形,公路线条遒劲有力,犹如一条腾空欲飞的巨龙横亘在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梁峁山垴崮与莽莽林海间,成为这片奇特美丽地貌上的景中之景。
精雕细琢 品质升级
项目全线约21公里,共设25座桥梁,包含1座特大桥,桥梁长度占比达40%。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星桩基”施工、主墩钢围堰下放入水等为不远千里奔赴隆回修建“致富路”的建设者们带来诸多困难。
“项目地处溶蚀喀斯特丘陵地貌地区,存在大量溶洞、裂隙、斜岩、涌水等,实际困难超出预期……”工程部负责人介绍。为有效破解难题,在桩基施工中根据每个孔位特点,采取回填材料、全护筒跟进及人工挖孔、冲击钻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取得良好效果。
茶子垴大桥左幅5-0是项目全线1168根桩基中的“明星桩基”,正常情况下,机械成孔的桩基施工平均15天完成,人工成孔的桩基施工平均40天完成。“明星桩基”先后共使用各种材料回填40余次、水泥造浆50余吨,累计钻进深度488.7米,历时近7个月才完成施工任务。如果说“明星桩基”是建设团队交出的一份优异成绩单,那么周家赧水特大桥主墩钢围堰成功下放入水就是在通车“大考卷”上的超常发挥。周家赧水特大桥是项目整体关键控制性工程,项目团队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重重困难,召开多次专题会优化施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600余吨的钢围堰成功下放,在水中形成一个重达千吨的“金刚罩”,为完成大桥建设任务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
以钢筋为针水泥为线,路桥建设者们以匠心在这片喀斯特地貌的画卷上“穿针引线”,勾勒出沿线市县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图景。
科学统筹“布局” 科技赋能“智造”
“项目现场的物资保障中心是治愈‘强迫症’的一剂良药。”项目技术员说道。项目全线桥梁建设共需要1932榀预制梁,优质高效的制梁是各项生产任务按时完成的关键。
在物资保障中心,不同型号的钢筋堆放整齐、预制完成的钢筋笼整装待发,项目梁场一榀榀预制梁摆放整齐,堪称施工现场的“艺术精品”。项目团队采用“智慧梁场生产管理模式”,通过物联网、互联感、云计算、智能传感等技术,全面感知梁场各施工环节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工程建设。智慧梁场实时跟踪生产进度,使每一榀预制箱梁的每一道生产程序标准化、智能化,通过智能张拉、智能压浆、智能养生等环节的阈值设定,有效提升施工效率,确保箱梁的表观和实体质量。
创建红色工地 点燃红色引擎
项目党支部成立以来,把“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作为落脚点,扎实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施工一线……
项目党支部先后成功举办主线便道贯通暨工区对手赛、“创红色工地 争党员先锋”竞赛等活动,以“党建+”为抓手,引领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行动。竞赛期间,项目党员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岗位做起、从本职做起,积极主动落实项目建设主体责任,亮明党员身份,围绕进度目标、质量提升、安全管理等方面显身手、争先进,耕好“责任田”,带动项目参建人员紧紧咬住每一项指标、抓实每一个环节,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为顺利实现2025年通车目标注入“红色动能”。
扎根基层 为项目“代言”
作为当地重点民生工程,项目部每月迎接省市县及上级单位检查组10余次,施工现场重要环节都配有讲解员,成为一张张行走的“项目名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解员随身携带的“万能工具包”,里面配齐图纸、测量工具等。在不善言辞的95后技术员孟志婷眼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标准,靠语言表达远不如测量得出的实际数据来得可靠,让人信服……他每天在现场都会拿出图纸学习研究,根据图纸标注的数据实地测量,做好对施工质量的把控、对现场物资材料的把控,脚踏实地完成好基层技术员的工作职责。在一次省质安局检查组到施工现场检查工作时,带队领导对桥梁超高数据提出异议,这个“少说多做”的大男孩当即拿出施工图纸与测量工具,用实际数据证明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获得省质安局高度好评。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青年技术员孟志婷只是项目技术员队伍中的一个缩影;“明星桩基”“钢围堰下放入水”也只是项目团队“斗罢艰险又出发”。当前,项目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相信他们将怀揣“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通讯员 刘雨萌 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