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4年上海市绿色建筑国际论坛上,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承建的上海援藏公寓绿色改造工程获得了“2023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最高奖项——铂金奖。该奖项作为上海市开展时间最久的对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成果进行评定的奖项,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组织评定,上海市住建委指导,是国内绿色建筑领域最具权威的奖项之一。上海援藏公寓绿色低碳改造工程在历时3个月的奖项评定中,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过硬的工程品质一路过关斩将、披荆斩棘,最终在与一众地标型建筑项目的角逐中脱颖而出。
迎难而上 克服高原挑战
上海援藏公寓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山东北路人民政府大院内,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经历了四届援藏干部的使用,期间未做过整体大规模修缮,现有建筑、设备、装修也逐渐老化,影响长期居住使用。该项目改造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公寓室外景观绿化、建筑内部装修、水电设备更新等。
该项目所在地位于海拔3850米处,属于超高海拔地区。该项目团队不仅要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坚持推进项目,同时要面对建筑材料、团队人手不足等挑战。刚进藏时,该项目部职工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别说是干活,哪怕是走几步也会气喘吁吁,当地昼夜温差更是达到了20摄氏度。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重的身体不适,该项目团队坚守高原,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传承上海建工“执行力、诚信、工匠”三大文化基因,在艰苦工作中磨练意志、奋发斗志。
宜业宜居 改造以人为本
该项目建筑部分的升级改造,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将上海城市精神巧妙注入改造细节中,在提升工作和居住环境的同时,通过更多的海派元素,为援藏干部带来更多的家乡氛围感。
接待前厅整体为海派风格,地面铺装采用木纹系,结合墙面装饰线突出海派的精致感。荣誉展厅通过原储物间拆除、娱乐室门移位的调整,扩大了展厅的面积,形成完整的展厅空间。从右至左分别布置“前言”“历届领导合影”及“事件照片”的照片墙。靠近通道部分,布置了智能电视机,以配合荣誉事件的展览。
阳光房从功能布局上划分为动区和静区。动区通过“组团沙发+休憩座椅+投影”,满足交流、观看视频等需求。静区构建了一个独立观影的区域,作为整个阳光房内部相对完整的小区域。
庭院入口处放置的水景以置石为主体、三级叠水营造出山水氛围。选择小乔木与花灌木,实现有花有绿有景。公寓大门用传统月洞门与现代铁艺相结合,在其上镂空表现上海市花白玉兰的盛放姿态,体现场地的精神和气质。
绿色低碳 注入科技力量
上海援藏公寓绿色改造工程响应国家“双碳”号召,应用了单晶硅光伏板、太阳能薄膜电池(CIGS)柔性薄膜光伏、风力电机、电力存储、低碳建材、余电上网、透水铺装、雨水回用、在线监测、楼宇自控、人工智能(AI)模型等55项数字化与低碳技术,改造后同比降碳率达23%,其对低碳与数字化技术在高原建筑改造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验性探索,为光伏、楼宇自控、人工智能(AI)模型等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与推广起到示范性标杆作用。
与此同时,积极围绕低碳建筑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建筑活动碳核算,着力培养数字化转型人才,将援藏公寓的绿色改造经验进行凝练固化,在住建行业中推广与分享,真正将产、学、研与实际项目相融合,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建筑数字化转型、保护环境等。
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引入室内装修、给水排水、电气、暖通等多专业人才进行“层台累榭”式的集成建筑设计,以“园林、建筑与可持续能源一体化”为设计理念,将海绵院落、直饮水、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系统与幕墙、庭院铺装、阳光房、窗帘等建筑固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并引入智慧化运维系统对项目排碳量进行监测与智能调控,保证公寓实现进一步低碳减排的绿色目标。
该项目改造的过程中,在阳光房和停车棚内应用低碳材料竹钢,其作为一种高性能、多用途的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密度、低碳环保等诸多优点。
采用“空气源热泵+地暖”供暖体系,利用被动式节能技术,结合一层裙房增加阳光房,充分利用太阳能采暖,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提升公共空间舒适性。围绕院落改造,增设雨水收集的功能,使项目有“海绵院落”的特性。
上海建工园林集团通过建设高品质工程助力上海援藏工作,不仅在雪域高原上打造了以人为本、绿色环保、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样板,更进一步坚定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念和决心。该集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园林集团将持续推进“园林景观+环境工程”双主业,发挥市政、建筑、水利水电三大一级资质,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担当,为更多地区的城市发展带来上海方案和一流品质。
(邵萱婷 徐世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