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作国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2020年12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发展的路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精神,落实建设主管部门的要求,各省市、各地区先后开展了建筑用工制度改革、产业工人培育的试点工作。包括2016年以来浙江、安徽、陕西3省开展的建筑劳务用工制度试点,2018年以来河南、四川2省开展的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试点,以及2022年以来重庆、福建等地全面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推行自有工人施工试点等,都在建筑产业工人培育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至今为止尚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
近年来,由于楼市低迷、经济下行,建筑业受到严重冲击,建筑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建筑工人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客观上给产业工人培育工作增加了不利因素。根据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报告”,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从2021年的5557.7万人,减少到了2023年的4582万人。两年间减少了975.7万人。其中,其中仅2022年到2023年的1年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就减少了650万人。同时,建筑劳务队伍素质不高、流动无序、年龄老化、权益保障不力等问题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应该说,建筑产业工人的培育依然是当前行业亟需破解的瓶颈难题,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小企业与供应链分会(原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企业经营和劳务管理分会,以下简称供应链分会)2011年成立以来,就受主管部门的委托,代表行业率先组织并集训选手参加了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以及开展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多项世赛冠军的优异成绩;牵头搭建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实名制管理;配合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以及建筑产业工人培育的试点等工作。2018年全国首家以建筑劳务为产业支撑的专业特色产业园——宁波建筑服务产业园建成运营,我们发现这一案例后,认为这是培育建筑产业工人的一个有效路径。从2018年开始,供应链分会连续三年在宁波召开现场会,向行业推广宁波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建设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相关建设经验迅速被有效复制推广。在供应链分会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安徽无为、重庆江津、湖南湘潭、福建泉州、江苏苏州、南京、河北保定、浙江杭州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服务产业园相继建成。2024年6月,由陕西省安康市政府主导的安康市劳务(建筑)产业园开园投运。至此,建筑劳务产业园已在全国10个省的十几个地市落地,为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工作蹚出一条新路。
一、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是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培育模式的创新
建筑劳务产业园通过产业要素集聚、创业孵化、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等,为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常态化、管理规范化、服务集约化提供了保障,有力促进了建筑劳务企业向建制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型升级。作为建筑工人培育的重要基地,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是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培育模式的创新。这一创新模式也得到了建筑主管部门的肯定。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105号),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建筑工人服务园,依托‘双创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符合条件的专业作业企业落实创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创业服务。”
以宁波建筑劳务产业园为例,该园通过产、教、研共建,开展建筑工人、特种作业人员等类人员培训,并通过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等活动,拓宽了建筑产业工人的人才成长通道,2019至2023年累计培训建筑工人57851人次,成为宁波市建筑产业工人培育的中坚力量。2022年5月,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宁波建筑服务产业园为“浙江省建筑工人培育基地”。
2019年成立的江苏建筑服务(苏州)产业园,探索出一条政企联盟、市场运营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一个“建筑工地+建筑服务产业园+建筑产业工人”的服务平台,系统解决了建筑产业工人就业、培训、生活等全场景问题,2021年被苏州市总工会指定为“苏州市建筑产业工人服务中心(相城)”。产业园内的苏州市建筑业零工市场,满足了社会零工的就业需求,被《人民日报》关注报道;建筑产业工人集宿区,以社区化的物业服务为样板,为建筑工人提供了集“食、宿、医、文体娱乐”一体化的安居服务。
安康市劳务(建筑)产业园作为西北第一家建筑劳务产业园,结合产业园内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建筑工人培训基地、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技能工人认定基地的建设,积极打造新时代建筑劳务产业工人集聚地、输出地,打造西北建筑劳务品牌,推动西北建筑劳务市场走向全国,培育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优质建筑劳务产业集群。
二、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建筑劳务产业园通过建筑劳务产业链上下游集群集聚,企业孵化,打造产业发展集群,有效地推动了所在地区建筑劳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宁波建筑劳务产业园2018年设立,运营6年来,已成为宁波市建筑劳务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平台和产业工人队伍培育的重要阵地。2018年至2023年园区企业实现收入627亿元,完成税收15.84亿元。目前,宁波建筑劳务产业园第2期基地已投入使用,一大批龙头企业整体入驻,年服务建筑产业工人20万人次以上。
江苏建筑服务(苏州)产业园,成立两年后,2021年11月由江苏省住建厅正式挂牌为省级产业园,2022年获得“江苏省劳务品牌”称号。园区占地面积约8200平方米,入驻企业111家。运营5年来,产业园企业累计产值超100亿元,贡献纳税3亿元以上,连续两年纳税过亿。
安康市(劳务)建筑产业园由首家由当地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建设起点高、规模大,占地40亩,总建筑面积37800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384家,带动就业1万余人。产业园计划3-5年内将建成产值100亿以上、税收3亿以上、培育产业工人10万以上的国家级劳务建筑产业园。
三、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在维护建筑工人权益、促进地方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筑劳务市场承载了四五千万建筑农民工及其背后2亿多家庭成员脱贫致富的梦想,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建筑劳务产业园的建设,在推动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维护建筑工人权益、促进地方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波建筑劳务产业园在建园之初便坚守“做好建筑产业工人服务员”的初心,在全国首创“项目、企业、园区”三级纠纷调解机制,并联合属地各职能部门,创建建设主管部门监督、工会基础保障、司法民主调解、人社仲裁维权的一站式、协同化建筑工人合法权益保障机制,有力地维护了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为区域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江苏建筑服务(苏州)产业园成立产业园党支部、工会联合会,创建“红色筑匠”党建品牌,加入苏州市相城区住建系统党建联盟,为建筑工人提供劳务纠纷、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零工市场小程序内开通“欠薪反映”功能,直接连通江苏省人社一体化服务平台,最大程度保障了工人工资的发放。
陕西省安康市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建筑劳务基地,在劳务(建筑)产业园建设过程中,配套培训基地、党建组织、信息平台、工会组织、法律咨询、客户服务中心等机构,为改善建筑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建筑工人的职业技能和福利待遇,促进缩短城乡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加快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
建筑服务产业园的建设牵涉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在实际运营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各地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建筑工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人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等。当前,我们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举社会之力举行业之力,通过政策扶持、行业推动、市场多方参与,不断总结经验,稳步加以推进。
一是建筑劳务产业园要与政府、协会、企业等组织多方协同,进一步完善软件硬件配置,努力扩展建筑劳务产业园服务范围,共同提高扶持建筑企业发展的功能。
二是建筑劳务产业园要适应建筑市场对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精益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对人才的需求,推进园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培养新型建造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提升建筑劳务产业园的服务能力。
三是建筑劳务产业园要开展更广泛的跨区域合作,积极与各类用工单位特别是大型央企、地方国企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建筑工人就业和建筑劳务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今明两年是“十四五”的攻坚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聚焦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变革前沿,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通过大力推进建筑劳务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落实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要求,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小企业与供应链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