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到2026年,基本形成上海“数字住建”“4321”整体框架,初步实现住房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物联+数联+智联”发展格局。
“4321”整体框架,“4”即加快数字技术与住房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工程、数字住房、数字城市、数字村镇四大领域发展进步;“3”即强化利企便民服务、高效协同发展和数字智能创新三个导向的数字化布局;“2”即构筑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先进适用的标准规范保障体系;“1”即构建驱动住房城乡建设管理行业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集成、数据融合、业务协作一体化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
围绕实现“数字住建”发展目标,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完成四方面任务。内容包括:深入推进数字工程、数字住房、数字城市、数字村镇四大领域提升行动;强化利企便民服务、高效协同发展和数字智能创新发展布局;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保障体系;加快打造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全域数字化转型一体化支撑平台。
在四大领域提升行动中,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开展的数字工程领域提升行动最受关注。具体包括六大任务:
全面推进BIM深化应用。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在房建工程中试点BIM模型辅助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探索基于BIM竣工模型的验收。进一步推动融合创新,加快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绿色节能建筑中的深化应用,推动BIM技术建造、运维全过程应用。进一步深化区域BIM技术应用,探索建立区域级、项目级的BIM技术应用评价体系。持续推进自主可控BIM软件推广应用。
大力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为动力,打造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针对建筑建造“危、繁、脏、重”典型场景,大力推动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装备的推广应用。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逐步建立该市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共享应用机制、数据资源库,推动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运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推进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构建覆盖企业、项目、人员、设备的全量、全要素、跨区域、跨层级的数字化监管系统。
建设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立市区协同、政企联动的智慧工地场景试验室建设模式,实现多场景的全市覆盖和数据接入,形成工地画像,推动差异化监督巡查和分级管理。加强配套政策引导和评优激励,加快智慧场景应用推广覆盖,推动工地安全治理方式转型升级。
推进建筑低碳化数字化协同应用。围绕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完善建筑碳排放监管系统,构建碳排放计算模型,加强建筑能耗科学监测和设备运行智慧管理,打造一批智慧楼宇和低碳智慧建筑。探索建设建筑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完善市重大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平台。持续优化市重大工程管理系统,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目标管理和全方位跟踪评价。建设立功竞赛管理系统,实现评选信息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搭建实事项目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管理场景。构建“3+1”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打造数字化展示集成看板。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以宜居安居为落脚点,开展数字住房领域提升行动。绘制全市住房保障“一张图”,完善房屋管理服务应用场景,实现房地产市场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加强优秀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
以城市韧性安全为突破点,开展数字城市提升行动。推动城市体检和更新行动数字赋能,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一网统管”,构建高效城管执法保障体系。
以乡村振兴为依托点,开展数字村镇领域提升行动。建设数字村镇全要素数字底板,完善数字路桥,建设数字农房,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数字化管理,建设历史文化镇村保护更新管理信息系统。
同时,在强化利企便民服务、高效协同发展和数字智能创新发展布局方面,完善数字政务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审批。助力高效协同发展,推进长三角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数字科技发展一体化,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开放和共享应用。推动数字智能创新,深入实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强化数字化转型实践和研究成果宣传推广,加快人才教育培养。
在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保障体系方面,提高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控制能力,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制订数据安全管理系列规范。完善数字化转型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底座技术标准,完善工程建设系列标准,构建“数据采集、场景应用、智慧评价”的智慧工地标准体系框架,从公共安全、行政执法、社会化管理和专业化管理四个方面,聚焦风险隐患,完善城市管理系列标准。
《实施方案》明确,加快打造住房城乡建设管理行业全域数字化转型一体化支撑平台,深入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底座建设,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CIM底座,推进市、区、街镇三级CIM平台协同。丰富“CIM+”应用体系,构建“CIM+”智慧应用场景体系,通过智能化集成分析与定制化共享应用,推动“CIM+”应用在重点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取得明显成效。培育“CIM+”相关产业,鼓励支持行业和企业结合“CIM+”产业领域特点,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培育住房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产业新主体。
据悉,《实施方案》是在上一轮实施方案(2021-2023年)评估基础上,补齐此前工作系统化推进不足、场景碎片化等短板;同时,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新形势,进一步强化数字化转型中政府、社会和企业协同,进一步凸显数据的价值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探索数据社会开放融合,进一步支撑国产化系统的应用,力争实现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新提升。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