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学会提问将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能力

——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袁烽

□本报记者 吴真平

对于袁烽来说,去年是一个丰收之年。先是收获国际建筑师协会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大奖,这是该奖项有史以来首次颁发给一位中国建筑师;后是收获第二届上海市建筑学会“杰出中青年建筑师”称号。此前,袁烽已经收获了AIA美国建筑师协会国际建筑荣誉大奖、Dezeen全球设计大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六十余项奖项。

袁烽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专注于后人文主义视野下的人机协作,将建筑智能设计与机器人建造技术结合,通过绿色性能化建构思想,持续探索当代建筑理论与在地实践研究,实现了池社、竹里、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永安之心等30余个示范项目建筑智能设计与建造综合实践。

袁烽相信,技术会对未来的设计与建造体系、人类的思维与工作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与革新,建筑师将通过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工具研发再定义未来的建筑设计。

创办“数字未来”工作营

问:从业几十年,您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和正在做的事情?

袁烽:首先,我定义自己是一个教育者。教育者可能和职业建筑师还是有所不同的,教育者要思考未来是什么,并要将自己的思考心得传授给学生。我不想让他们只是成为一名普通的建筑师,而是希望他们成为具有领导力的建筑师。

作为教育者,我就有机会从职业建筑师的范畴跳脱出来,从“业余”“半职业”的状态来看待实践。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辨机会。

问:在您的经历中,有没有一个关键的节点对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袁烽:2003年,我博士毕业,然后边实践、边教学。从2003年到2009年,我认为,自己还处于一个学习和初步介入设计实践的阶段。在我三十岁左右时,我决定去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从2008年到2009年,经过一年系统性地学习,我在理论、历史、方法层面都有了比较系统性的思考。那时,美国东海岸还处于由数字化设计转向数字化建造的时代。我看到了很多前沿的技术,如数字建造。我还去听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理论课程。在麻省理工学院有很多讨论和分歧。不过我认为这种理论思辨很有意义,也提高了我的思考能力。

回国后,我继续从事教育和实践,但是方向发生了较大转变。2011年,“数字未来”工作营的创办是一个契机。这个工作营每年大约开展2到3个星期的课程,但是我们的准备工作要花小半年的时间,再花小半年的时间整理。工作营从开始的谦虚地向世界学习,发展到邀请别人与世界一起学习,后来再发展到成为一个具有引领性的国际化平台。经过十四年,我们的许多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所以,我觉得,组织这样一个教育活动,是提升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也是学习和实践共生的过程。

问:“数字未来”工作营开展十余年,您能概述一下它的成果吗?

袁烽: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偏重于实验性和国际合作。当时,马清运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数字未来”工作营实际上是由他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倡议创办的。

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到疫情暴发前。2014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落地了自己的机器人建造实验室,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开始从完全向西方学习,转向为自己开发软硬件、自己开设工作营。这个阶段是平行工作营的状态。

第三阶段迎来转折点。在2020年疫情暴发前,每年参加工作营的人数大约有三四百人。疫情期间,我们在线上发起了一个全球倡议——在疫情下,我们携手,通过线上数字文化增强自信。在当时的情境下,尤其在西方,引起了相当大的共鸣和反响。2020年,我们在线上开设了133个工作营,分10个语言频道,24小时轮动,持续进行了10天。于是,“数字未来”工作营的品牌影响力有了质的飞跃。当年,它就升级为全球数字化领域顶级的会议,并被授予全球教育创新大奖的荣誉。

三年疫情,工作营一直维持在一个“线上工作量大、线下规模较小”的状态。去年和今年,又回到常态。工作营的主题一直在变,这两年我们转向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大模型,包括专有模型的训练,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元宇宙的一些学习。去年,我们大约组织了二三十场,今年也是差不多的规模。我觉得,“数字未来”工作营已经变成一个自下而上的、以技术为学习目标的团队。

当然,最后的产出也很重要。我们已经在YouTube和哔哩哔哩网站上,把多年来的讲座全部上传,差不多有八百三十多场,这就成为影响我们今后教学的重要内容。工作营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并得到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的认可与支持。

我觉得,虽然工作营这个平台不属于学校授课的主线,但是作为一条重要的教育支线,它已经成为我们与世界、与学术联系的支撑。

问:成都瑞雪展示中心是您新近的作品,您也因此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三年奖的奥古斯特·佩雷(建筑技术奖。您是如何评价这个项目以及收获的荣誉?

袁烽:项目位于天府农博园中,基地只有2000多平方米,场地形态很曲折。这个项目实现了从智能设计、生成到结构优化、计算,再到机器人预加工和现场智慧建造全流程。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它对于绿色建筑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因此,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国际上的一些认可。

未来需要培养的能力

问:数字技术的迭代日新月异,今天最新、最前沿的一项发明可能明天就被超越,您如何看待这种竞争?

袁烽: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这种变化。当我们以后回顾这两三年迅速涌现的人工智能技术时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以往的知识可以通过另外一种算法的学习方式进行再创作,或者再思考。人工智能从原来一个从属于人的工具,到现在可能变成与人对等,甚至超越人的智力的工具了。

我的预判是,在未来三到五年里,百分之七八十的事情,就是单列的技能式的事情,由机器来做,完全可以超越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培养的能力,可能是提问的能力、逻辑思辨的能力、叙事和构思的能力,最时髦的专业可能会从计算机转向文学。因为只要语言描述准确,它就能变成一部影片、一篇文章等。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对于设计学、建筑学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的。这是一场产业革命级别的范式巨变。你只有不停地用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来应对这种变化,才能成为这个历史进程里与之一起发展的一个部分。

问:依您所见,今后建筑学专业是否会与其他专业交叉渗透,变得更加综合多元?

袁烽: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事情和大家做事的流程会经历一个再定义的过程。在学校里,交叉学科或者交叉协作、交叉合作变得特别频繁。

今后,建筑学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可能从人类学到历史学、结构学、计算机、机器人……这些专业都会被交叉。未来的知识可能不再以人的记忆力或者书本去承载,它会变成像线上的“仓库”“储存室”一样,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

在一个知识重组的时代,什么样的能力会变得弥足珍贵呢?我认为,就是把知识组织起来的能力。像建筑学就是一个组织力很强的专业,可以涵盖许多学科的内容。所以,不要有太强的门户之见,关键看谁能整合谁。

我认为,这种组织方式更多地倚重于智能化的平台、智能化的流程以及智能化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工具体系。国际学术界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前是靠论文或者单件的作品;而现在,很可能会通过开发一个工具来影响世界。

问:未来,建筑师这一职业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袁烽:我的观点是:建筑师不但不会被取代,而且会进化。

我认为,以后的建筑师分为两类:一种是被人工智能赋能的建筑师,另一种是没有被赋能。后者的发展空间会被挤压,前路变得非常狭小。而被赋能的组织机构或者建筑师,可能会对行业的分工、商业模式、运营模式进行再定义。

未来,很有可能会出现被人工智能增强的设计思维和建造思维,由此产生了由新规则、新流程、新社区和新物联网控制下的一些集群和集群式的产品、作品。它的出现也是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这是我看到的未来的状态。

带着智能建造走向城市更新

和乡村振兴

问:您和您的团队目前聚焦的方向有哪些?

袁烽:我们以前的作品以建成物为主,现在我们正在自主开发一些软硬件一体化平台,在将来会陆续发布。

去年,我也拿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的两个项目。未来四五年里,我会比较关注一些智能建造方面的共性技术,通过工具赋能给更多的人。

我们的实践项目分两大场景,其一是城市更新。虽然项目规模没有以前大,但是它的示范性强,所以我们会使用一些全新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其二,我们将继续走向乡村。目前我们正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方面探索一些新方向。在一些乡建项目中,我是比较注重新技术与在地文化的融合,把被人工智能赋能的思维方式、建造过程与传统结合,让传统更具现代性,或者说更具当代性。这样异化而产生的结果是非常奇妙的。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新的创作机会。

2024-07-29 吴真平 ——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袁烽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139.html 1 3 学会提问将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