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建筑院校师生参与藏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营

近日,2024藏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营暨学术交流论坛在成都及丹巴举办。

该工作营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组织,参与的师生来自大陆与港澳地区,包括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城市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浙大城市学院、西华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工作营旨在组织专家及青年学者深入探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相关问题,在调研学习丹巴藏羌地区传统村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思考与探索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与方式。

活动期间,安排了6场专题讲座。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以《数字孪生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为题,结合研究案例分享数字孪生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方面内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需求、数字孪生赋能的应用探索以及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面向未来的发展,党安荣指出应当坚持技术驱动,以需求为导向,对文化遗产进行智慧赋能,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保护。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物保护理学硕士课程主任琳达·谢塔比的分享,引发大家关注遗产领域中的可持续保护问题。澳门城市大学助理教授李孟顺分享了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技术对青洲山修道院遗址的保护初探。四川音乐学院陈兴老师以甘肃省陇南市张坝村为例阐述了民居泛博物馆的建立与古村落保护。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助理教授王俞雅分享了从传统建筑装饰探讨文化传承的创新延续。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吴浩老师对丹巴县传统村落基本情况及本次工作营的具体安排进行了阐述。

之后,师生抵达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中路藏寨,分组入住农家碉房民居,切身体会传统文化,感受碉房碉楼的厚重历史。

丹巴县境内最大的碉楼群所在地梭坡藏寨,这里不仅碉楼数量多,且类型全,涵盖四角碉楼、五角碉楼、八角碉楼、倾斜碉楼等,师生们现场开展了无人机多光谱及多角度摄影测量工作,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碉楼和传统村落的景观要素与三维数字信息;其间,还特别邀请当地建设碉房与碉楼的石匠艺人为师生们展示与讲授碉房及碉楼的传统砌筑工艺。

师生按照传统村落自然人文环境、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碉房碉楼建筑遗产、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机多光谱信息获取、无人机多角度模型构建等六个小组,分别开展调研讨论、资料数据获取、整理与分析等工作,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形成小组调研成果汇报文件。

在有限的时间内,同学们展现出了对藏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理解与感悟,对数字技术赋能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

(王琼 程鹏 周鑫蔚)

2024-07-29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149.html 1 3 建筑院校师生参与藏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