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昌发 赵凯杰
近日,中建科工承建的上海市高华小区“美丽家园”综合修缮项目完工,以崭新面貌亮相,焕发出新活力。
倾听心声,让小区改造“更贴心”
高华小区建于20世纪五十年代,是上海老闵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工人新村。随着时间推移,小区房屋、道路破损,管道线路老化等情况频出,基础设施缺乏、环境陈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23年10月,小区正式启动改造。
本次改造总建筑面积约19.9万平方米,涉及3926户,内容包括104幢住宅小区建筑外立面、屋面、楼道、水管、便民设施等翻新;雨污水混接改造、消防流线、(非)机动车位改造和道路整治;党群服务站更新等。
中建科工秉承“人民城市”理念,坚持民生优先、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切实把老旧小区改到位。正式施工前,项目管理团队多次开展实地考察,联合居委会搭建线上、线下多途径沟通平台,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和小区居民召开片区沟通会、需求调研会,广泛征求民意,分层分类听取居民对于小区建设的需求和建议,形成了多份改造方案,供居民决议选择。
项目建设方案确定阶段,项目部联动居委会,广泛发动小区志愿者作为“美丽家园”建设的“宣传员”和“信息员”,宣传建设内容,解读建设方案,为居民答疑解惑,消除居民顾虑。建设方案以95.05%的高支持率顺利通过。
顺应民意,让居民出行“更舒心”
修缮前,高华小区缺乏规范化的停车位,每天都上演“占位大战”。一到晚上,居民车辆“见缝插针”地停在道路两边,不仅影响行人,还影响消防车、救护车进出,存在安全隐患,“停车难”是困扰居民已久的“糟心事”。
项目团队充分听取居民提出增加车位诉求,会同设计方提出可行方案,在小区原有停车位的基础上,新增了近760个停车位。现在,小区内路旁停满车辆的景象不复存在。
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设备也是重点改造内容之一。在“美丽家园”改造之前,小区仅有4个室内非机动车棚、5个室外非机动车棚,共计充电插口240个,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充电需求。飞线充电、电瓶入户充电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小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项目团队新增室外非机动充电车棚36个,共设置充电插口360个。加上原有的室内、室外充电车棚,目前高华小区已有近600个充电插口可供居民使用,让居民充电不再为难。
聚焦民盼,强化党建引领“更暖心”
“美丽家园”建设是关系民生、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随着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多。
项目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与居委会、物业等单位联合成立临时党支部,深入群众办好实事。建立对居民问题的反馈台账,详细记录居民在改造过程中反馈的各项问题,对雨棚脱落、晾衣架修复、防盗窗清理修补等微小问题做到“马上就办”;针对复杂情况与重点问题,及时与居民、居委会统筹协商,做到“一事一方案,事事有结果”,受到社区一致好评,多次获居民赠送锦旗和感谢信。
项目部还联动居委会、物业单位广泛发动社区内具备建筑、工程等从业经验的退休居民组建质量安全监督队,让广大居民朋友实际参与到“美丽家园”建设中来,真正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落到实处。
此外,项目部还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等服务,定期开展节日慰问,让居民们真切感受到来自中建科工的人文关怀。
关注细节,打造美丽家园“新样板”
如今,走进高华小区,随处可见红棕色外墙色调鲜明,道路平整干净,车辆规范停放,绿化带、入户门、非机动车棚等焕然一新,居民们三五成群在“小花园”里唠着家常。
区别于“刷大白”式的改造,项目在高华小区的外立面改造上下足了“绣花功夫”——配色方案以“红色交响曲”为主题,延续江川路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与美丽街区整体设计风格相统一,辅以深棕色、浅米色,以及浅灰色的装饰线条增添外立面的细节。
项目通过提升建筑风格,重构室外景观广场,更新社区场所等,丰富了周边社区居民的休闲文化生活,让小区更宜居、更健康、更智慧。
中建科工将继续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践行“铁骨仁心“,在绿色建筑、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钢结构+”优势,为城市功能持续完善、改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