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

铸就沙漠中的“永恒之作”

赵元超团队治沙精神报告厅设计解读

2023年,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区委区政府联合都市更新集团发起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研学营地“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沙漠园博园)设计大师工作营(以下简称补浪河大师工作营),聚焦榆林独特而广大的防沙治沙成果,力图深入挖掘并整合这些独一无二的潜在自然人文历史资源,规划展现榆林毛乌素沙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沙漠生态园博园”。

基于项目的复杂性,特采取“大师工作营”模式,形成项目策划、规划、景观、建筑、灯光照明、公共艺术、视觉导览等多专业的系统性工作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有机的管理,形成整体实施型空间蓝图。本文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赵元超领衔团队的治沙精神报告厅设计解读,通过建筑设计颂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铸就沙漠中的“永恒之作”。

补浪河景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蒙交接地带,长期面临土地资源贫瘠、沙漠化严重等问题。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是关乎全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性重大课题。此外,补浪河景区作为城市周边的生态景区,不仅承载着展现地方特色的重任,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治沙精神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开发与建设的道路上,景区面临着诸多限制。每一棵树,都是治沙人辛勤汗水的结晶,是宝贵的生态成果,需要得到最严格地保护与珍视。

既要秉持生态平衡的理念,又要深入挖掘和展示治沙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价值,力求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最完美的平衡点,是补浪河景区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项目以策划为先导,先由策划团队提出“沙漠园博园”的整体定位,精心策划了十二个园中园的主题,旨在突出项目的核心亮点。接下来,规划团队与策划团队紧密携手,对景区的生态资源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可行且富有前瞻性的规划框架。再由建筑、研学、智慧、灯光照明、公共艺术、视觉导览等领域的专家与团队,从不同专业的独特视角,为补浪河景区带来更多更具创意性的设计作品。

治沙精神报告厅,作为补浪河景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治沙精神延续与弘扬的重大使命。赵元超大师团队基于对项目背景和治沙精神的深刻理解,匠心独运地设计了治沙精神报告厅,作为治沙精神展示、研学教育,以及相关活动的承载地。该建筑全面采用当地特色石材与清水混凝土作为主要建材,不仅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与高效利用,还巧妙地将混凝土的可塑性发挥到极致。

现状痛点

旅游资源潜力未充分挖掘:尽管项目基地蕴藏着丰富的旅游潜力与价值,但目前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游客体验单薄,未能形成良性循环的旅游经济生态,限制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红色文化传承不足: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光辉历史与英勇事迹,作为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传承与展示尚显不足。当前宣传手段与展示平台有限,难以全面挖掘并展现治沙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限制了这一精神在更广泛社会层面的传播与影响力。

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基地及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特别在交通可达性、住宿条件、餐饮服务等关键领域存在明显短板。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到访意愿与满意度,也限制了该区域作为文化学习与历史体验目的地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其丰富的文化价值与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与展示。

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提升游客体验,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

如何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以及对治沙精神内核的展现?

如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满意度和舒适度,增强区域经济发展?

解决方案的切入点

旅游资源开发:立足于整个园区规划的战略高度,紧密结合现有规划条件,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与策略,不仅着眼于自然风光的极致展现,更深入挖掘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无缝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观赏体验,全面提升游客体验度及园区品质。

红色文化传承,治沙精神体现:为了让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英勇事迹和治沙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芒,管理团队将采取多元立体的传承与宣传手段。如通过定期举办纪念活动、放映历史纪录片、组织研学旅行等方式,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同时结合治沙精神理念,通过建筑方案打造精神堡垒,形成园区轴线上重要的空间节点。

基础设施建设:秉持经济高效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大力投入与改造,重点优化游览路径、提升交通便捷性、改善住宿条件与餐饮服务质量,旨在全方位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与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

方案思路的生成

以“弘扬治沙精神,引领环境保护治理新风尚”为核心理念,通过项目设计与实施,不仅颂扬坚韧不拔的治沙精神,更树立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典范,引领社会向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迈进。项目充分借鉴国内外环保设计精髓,针对沙漠生态,实施精准治理与策划。选用本土植被与建材,体现治沙精神的时代性。设计方案聚焦于建筑核心空间,构建内庭院与室外展区,融合地方拱形元素,塑造独特建筑风貌,并沿规划主轴强化园区整体品质。同时,兼顾问题解决与长远发展,确保项目运营与周边生态和谐共生。

设计核心思想

基于详尽的场地环境分析,精心规划人流动线,并精选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景观植被,与基地周边的建筑风貌和谐共生。同时,将结构与造型设计相结合,室内室外空间一次设计成型,打造出流畅而富有层次的空间体验。

建筑主体则采用独特的“回”字布局,不仅寓意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也象征着治沙精神的坚韧与恒久。西侧与东侧通过大型拱形结构紧密相连,这一设计不仅强化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更使其成为园区规划空间主轴上的标志性节点,承载着精神堡垒的重要使命,引导游客深入探索治沙精神与生态保护的深刻内涵。

主创设计师观点

从方案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建筑落地性,扎根当地客观条件,取材于当地,选取适合周边风貌的建筑材料以及适宜生长的景观植被,通过充分的策划统筹和运营前置,实施把控设计细节,可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保障方案落地完成度。

设计阶段策划统筹,明确设计任务以及工作界面划分,合理分配设计团队资源,最大程度地避免后期阶段的错漏碰缺。

在大师工作营中,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策划统筹和运营前置,利用Rhino、grasshopper、三维协同、AI辅助设计等一系列新型高效配合工具,有利于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缩短项目周期。

运营前置有助于项目在上线之初就吸引用户关注,在项目初始为甲方对之后运营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假设模拟,提前减轻或规避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方案总结

项目作为治沙园博园整体规划的一部分,是毛乌素沙漠里的一颗明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将治沙精神一代代传承,为后人讲好治沙故事,这不仅是对治沙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前人的致敬。后期园区内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对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英勇事迹进行宣传,通过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此外,可以与周边红色旅游景点联合推广,形成红色旅游线路。

生态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展示项目基地的自然景观与生态价值。开发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如徒步、骑行、观鸟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加强绿色出行宣传,提倡低碳环保的旅行方式,进一步改善当地环境。

乡村旅游:结合项目基地的乡村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业。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满意度,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幸福度。

产业融合:助力推动园区与周边产业进行融合发展,振兴“伙场经济”: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周边村落闲置土地和庭院空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伙场经济”。 (CBC建筑中心)

2024-08-12 赵元超团队治沙精神报告厅设计解读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501.html 1 3 铸就沙漠中的“永恒之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