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内在建最大的互灌互泄式省水船闸——平陆运河青年枢纽船闸上闸首中墩下段输水廊道顺利封顶,为运河输水廊道建设进入高峰期奠定了坚实基础。700多个日夜,6200余台(套)设备,近2万名建设者,正如火如荼地助力平陆运河这项“世纪工程”。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项目,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江海联通的运河工程。运河北起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南下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全长约134.2公里,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项目总投资约727亿元,预计2026年底建成主体。建成后,广西乃至西南地区货物通过这条江海联运大通道从钦州港出海,相比原来的航线,可缩短560多公里航程。
攻坚克难 力求卓越
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特大型现代人工运河工程。从平陆运河起点到终点,有65米左右的落差。为调节水位落差、提高航行效率,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攻破了省水船闸的关键核心技术,运河沿线建设马道、企石、青年3个梯级枢纽并设置省水船闸,采用了100多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来保障通航。以马道枢纽为例,它的船闸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船舶可以在一个长300米、宽34米的超大空间停泊。船闸阀门可以实现60秒启门、30秒闭门,启闭速度全球第一,60分钟可通行6艘5000吨级船舶。
平陆运河5000吨级的航道设计,对船闸的工程韧性有着更高的要求。项目团队坚持科技赋能运河建设,适时适地采取相应方案。例如,最新封顶的青年枢纽上闸首中墩下段廊道施工工艺复杂。针对建设过程中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温控难题,建造采用三级配混凝土,搭配“风冷+片冰+冷却水”混凝土预冷施工工艺,以及“智能喷淋养护系统+高分子养护膜+人工养护”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切实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
数字赋能 智慧运河
平陆运河项目构建了数字孪生智慧运河平台,它也是国内首条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运河,通过三维动画模拟仿真、模拟数据集成关联、数据集成可视化等手段,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项目的管理质效,实现运河动态“一图总揽”、调度指挥“一脑智控”、物流服务“一键触达”。其中,平陆运河分水岭段,马道枢纽高边坡的最高坡达188米,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不良的地质发育、空间施工场地有限等难题,基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技术,项目团队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综合自动监测系统,为运河最高边坡的安全保驾护航。通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边坡位移自动监测系统,无人机低空仿地飞行,建立边坡三维地质模型,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实现了边坡开挖过程中的远程踏勘和安全状态实时把控。
绿色守护 生态运河
平陆运河项目以最优生态保护为手段,打造绿色工程。过去,由于钦江旧青年水闸的阻隔,鱼类失去了洄游迁徙的路径。现在,在青年枢纽的建设中,将建造专为海洋与内河鱼类提供洄游通道的复合型鱼道,总长480米。除了鱼类,分水岭段两岸的动物迁徙、交流也会受到影响,项目以河岸、陆上、水上、鸟类迁徙等廊道和生态涵养区域构建“多廊+多点”生态廊道,打造“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生态运河。同时,在工程第四标段开展“近零碳工程”绿电施工应用试点,在三大枢纽实施施工绿电分布式光伏项目,全力推动岸电、充换电装置等设施设备建设,实现运河运行期能源基本自洽,建设资源集约、降碳减污的“近零碳”运河。
一河贯通,向海而兴。不久的将来,通航的运河将直接开辟广西及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通往东盟地区的通道,构筑既是连通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西南广阔腹地、东盟潜力市场的“Y”字国际大循环枢纽,成为链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节点。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