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科技

北京中轴线申遗背后的科技力量

日前,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成果。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自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北京中轴线申遗已走过12年。其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陆续发布,构建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的同时,一系列规划、修缮、腾退工作也有序开展,还原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原貌。从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到有序推进胡同微更新计划,始终以保护促进改善民生。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背后,有一支默默奉献的科技力量,他们聚焦文物工程原材料,为中轴线的一砖一瓦把好质量关;他们穿越历史时光,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背后的科技力量。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时刻,文物修缮工程的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文物保护工程的重要一环,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修缮工程的成败。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三检所试验中心深知责任重大,他们不仅承接了包括正阳门、先农坛、太庙、景山等在内的近10项中轴线文物修缮材料的抽检和试验工作,更是从源头出发,严把材料质量关。

“我们深知,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把好第一道关,确保所有用于修缮工程的材料都符合标准要求。”三检所试验中心项目负责人张磊说道。为了确保试验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三检所制定了严格的抽检方案和试验标准。从砖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到瓦的抗渗性能、弯曲破坏荷重,再到木材的含水率、抗弯强度等关键指标,每一项都要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和比对。在高温酷暑下,他们穿梭在各个修缮现场与试验室之间,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浇不灭他们心中的热情与执着。

不同于现代建筑材料的标准化生产,古建筑修缮材料多以手工制作为主,这种传统技艺的传承,赋予了古建筑材料独特的文化价值,但也带来了质量控制上的挑战。手工制作的材料质量不像现代工厂的建筑材料那样具有相对统一的品质。这就需要试验检测人员对每一批次的材料都进行严格地检查。

为此,三检所制定了严格的抽检方案,从样品确认、随机抽取到封存运输,每一步都严格按照《北京市文物保护工程建筑材料质量抽测实施细则》执行。在试验室中,试验检测员们运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古建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全方位检测,确保每一份数据都准确无误。

数据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最佳证明。试验检测人员为了得到科学精准的数据,奔波于各个修缮现场。从正阳门箭楼到先农坛太岁殿,从太庙戟门到祧庙、牺牲所,从景山到宏恩观,他们的足迹遍布中轴线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抽检,都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每一次试验,都是一次对文化的传承。

在试验中心的报告中,一系列详实的数据揭示了古建筑材料的质量状况。据统计,在中轴线上近10个文物修缮项目共检测砖184块、琉璃瓦460件、木材9批次,所涉及共计16个检测项目均为合格。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试验检测工作的严谨性,更彰显了三检所在文物保护领域的专业实力。同时,这些数据为文物修缮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未来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服务中轴线文物修缮工程的过程中,三检所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检测经验,还实现了自身的技术突破和业务拓展。2022年10月,三检所成功增加了古建筑材料中瓦和木材的检测参数,这标志着其在古建筑材料检测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了获得这项资质,试验检测员们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了古建材料检测的相关规程、规范和标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们逐渐掌握了古建筑材料检测的精髓。同时,他们还结合实践经验,为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反馈了一份详实的细则优化建议,为文物修缮和保护工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背后,他们用科技的力量守护着古建筑的壮美与蕴藉,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和传承。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中轴线,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记者 孟竹 通讯员 王飞鹏)

2024-08-22 孟竹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679.html 1 3 北京中轴线申遗背后的科技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