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本报讯(通讯员 朱恩蓉)近日,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主站房已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由中铁建工承建,地下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是国内融合度最高的站城一体化项目。站房核心区面积约37.9万平方米,站台规模8台14线,将接入京唐城际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等6条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线路。预留京哈铁路、市郊铁路S1号线远期接入条件,实现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八线换乘”的互联互通功能。

全国首款站台防火屏蔽门

副中心站地上,未来将开发139万平方米的办公、商业空间和酒店、公寓,实现地下交通枢纽,地上摩登新城,该枢纽还将设置160多个出入口,包括下沉广场、人防出入口、自行车进出口等6大类。换乘距离最近的两条轨道线路,最快只需1分钟,80%的乘客换乘基本可在3分钟内完成。

副中心站属于中庭敞开式枢纽,地下三层的8个站台均设置混凝土屏蔽罩,它可以将轨行区与车站其他区域分隔开。建成后,站台地面与屏蔽罩之间还会增设屏蔽门,既是考虑乘客安全,也是为了防火,屏蔽罩与屏蔽门有一个共同作用——使得轨道线间形成独立防火分区。这款全国首创具备防火功能的站台门,解决了传统屏蔽门、电磁锁、内部器件不耐高温等多个技术难点,针对轨道侧可能发生的火灾可实现10分钟内正常开闭,1小时内门体结构完整。

100次试验成就超缓凝混凝土

副中心站施工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十分考验地下结构的抗浮能力,因此桩基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施工中,项目团队以2021根后压浆钻孔扩底灌注桩为基础,辅助231根单桩承载力大的逆作桩,使桩基群承载力、抗浮能力达到最佳,成功为车站植入2252只桩基,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稳定基础。针对地下水渗透问题,项目特别采用“土钉墙——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的围护形式,完美发挥“地连墙”截水、防渗、挡土等作用,为基坑打造“铜墙铁壁”。

桩基由混凝土桩和钢管柱组成。按照施工工序,钢管柱要在混凝土桩浇筑完成后插入,混凝土凝结过早过晚都会对钢管柱插入产生影响。为保障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项目团队比选几十种外加剂,开展100余次配合比验证试验,最终确认C35水下超缓凝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同步采用减水剂、缓凝剂等复合外加剂,有效调节不同环境下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和凝结时间,延长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至20小时以上,凝结时间达72小时,混凝土桩和钢管柱“牵手成功”。

精装修样板间率先亮相

01号“京帆”的入口是未来副中心站的西入站口。由此而下,可以看到位于地下二层的近500平方米的精装“样板间”,包括2间商铺、1座电梯间和若干通道。走廊的前方通向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停靠区域,值得一提的是,样板区域按照枢纽投用后的规格量身打造、一比一还原。

精装修“样板间”施工涉及20余种装修材料,已前置完成20余个设计节点深化工作,以及500平方米的地面铺贴。项目团队应用BIM技术对施工全过程和全流程进行模拟,将施工速度提高30%,高标准完成装修样板段施工任务。

2024-08-26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557.html 1 3 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