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立秋三日,退凉三尺。”然而,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今年我国各地面临严峻的防洪、防汛及抗旱挑战。特别是在被誉为“火炉”的重庆,立秋之后高温依旧,“秋老虎”肆虐,烈日炙烤大地,仿佛万物都将焦枯。尽管如此,重庆建工交建的建设者们却不服“暑”,坚守在巫云开高速公路的施工现场,为建设交通强国和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日前,云阳气象台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在沙市镇上坪村的重庆建工交建集团巫云开高速TJB1标三工区,日照温度高达40摄氏度。在如此严酷的高温环境下,金属材料热度尤为强烈,水泥地面的温度足以煎蛋。每一次深呼吸,鼻腔都能感受到空气的灼热。即便如此,仍有一群人,他们不畏高温,顶着烈日,手持焊枪或铁锤,或是拖着沉重的步伐,紧握着滚烫的钢条,在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坚守岗位。
电焊工郭永洪,来自重庆永川,现年32岁。尽管烈日暴晒让他苦不堪言,但汗水如细雨般不断滑落,他却未曾有过一丝退缩。郭永洪眼神坚定而炽热,仿佛能穿透酷热,直视到未来道路在他手中逐渐成形。他的双手虽被厚重的防护手套包裹,却依然灵巧地在钢筋铁骨间穿梭,每一次火花四溅,都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热爱的见证。
不远处,钢筋搬运工龙阳全,手握滚烫的钢筋,迈着沉重的步伐,在钢筋的海洋中穿梭,仿佛无畏的航海家,在炽热沙漠中寻找通往远方的航线。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却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每一次弯腰、起身,都是对责任与使命的坚守,他的背影在烈日下拉长,显得格外伟岸。
勤杂工李太彬师傅,手握铁锤,一锤一锤敲击桥面护栏钢筋,调整钢筋间距至合格控制距离,脸颊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他的动作虽重复而单调,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专注与执着。李太彬师傅的眼神里,既有对工作的严谨态度,也有对这条即将焕发新生机的高速公路的期待与憧憬,因为这条高速公路的起点正是他的家乡—巫溪县。他的每一锤,都像是为这片热土注入了一份坚定与希望。
巫云开高速项目起于巫溪县城,与奉溪高速相接,经云阳县,与在建的江龙高速相交,止于开州区,与城开高速相接,路线全长118.62公里。截至目前,巫云开高速总体形象进度达90%,全线86座主线桥梁已架通85座,全线21座隧道已全部贯通,路面、房建、机电、交安、绿化等后续工程均按计划保质加速推进。预计9月底将具备开州至沙市段50公里通车条件,全面力争年底具备开通条件。
巫云开高速建成后,将串起红池坝、雪宝山、汉丰湖、龙缸、大宁古城、张飞庙等旅游景点,助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同时极大改善沿线乡镇群众的交通出行条件,对促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即将建成通车的巫云开高速,离不开广大交通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不惧冬季冰雪,更是直面烈日炙烤。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坚韧与毅力。
不服“暑”,请来“晒”!这虽是一句戏谑之语,却也凝聚了重庆建工交建集团巫云开高速公路建设者们最为坚定的承诺。这不仅是对严酷气候条件的挑战与回应,更是对职责与担当的坚守与传承。在这个炎热的秋季,让我们共同向他们致以最深的敬意和最温馨的关怀,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正是他们以“遇山开路,逢水架桥”的精神,一路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用智慧与汗水将崎岖的山川沟壑变为平坦的高速公路,铺就了民众的致富之路、便捷的出行之路,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了力量。 (通讯员 丁卫林 陈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