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徐敏 见习记者 任思源)“上海将继续促进BIM技术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工程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在8月28日召开的“2024上海BIM技术应用与发展论坛”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表示,要抓住城市数字化转型等重大机遇,将上海打造为BIM研究高地、BIM产业高地和BIM应用高地。
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上海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主办的“2024上海BIM技术应用与发展论坛”,聚焦“BIM技术锻造新质生产力,助力城市建设管理新动能”主题,提炼总结上海市BIM技术应用当前发展阶段的亮点,并邀请了业内资深专家分享BIM技术如何在城市建设和运营中赋能提效。会议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会长、上海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主任崔明华主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定司二级巡视员吴路阳在致辞时表示,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住建领域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对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建设管理部门在推进住建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政府引领作用,带动企业参与、社会化运营,不断丰富完善各领域系统功能,迈出了更坚实一步,并通过设立上海BIM推广中心等专业机构平台,发挥市绿色建筑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联合上海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整合各方力量搭建交流平台,深入开展BIM技术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行业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值得全国学习和借鉴。
裴晓在致辞中介绍,继去年发布《上海市全面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深化应用的实施意见》,日前上海又印发了《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到2026年基本形成上海“数字住建”“4321”整体框架,初步实现住建行业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物联+数联+智联”发展格局。
裴晓表示,通过多年的深入推进,上海市BIM技术已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他提出,下阶段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政府投资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大型、复杂或异形的公共建筑,以及轨道交通、市域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应用深度;持续推动全过程应用,对建设运维主体一致的工程建设项目,推动率先实现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应用。
二是加快相关标准编制。逐步推行BIM技术直接用于设计成果交付、工程计价、施工管控等环节,有条件地适时转化为标准。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加强BIM技术基础应用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应用好上海市人才政策,依托市场主体和项目形成实训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实施单位的BIM团队专业能力。同时,持续开展宣传培训和合作交流。
四是推进国产BIM软件应用。研究鼓励措施,支持开展研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BIM产品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对于在国产BIM软硬件产品研发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同时,通过加强培训宣传、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及推动示范项目等措施,促进国产BIM软件的推广应用。
论坛上还举行了上海市第六届BIM技术应用创新大赛颁奖仪式,同时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委托上海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中心编制的《2024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详见第二版)也在论坛上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