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着力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勇立潮头。
用好高能级平台,勇于探索产业发展中的高新技术。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提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此,浙江交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打造了“516”科创平台(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协同创新研究中心、6家省部级平台)。其中,浙江大学-浙江交工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中心聚焦宁上高速东吾洋特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海上施工作业风险大、施工平台监测不稳定的“卡脖子”问题,成功研发基于云边端协同的建管养一体化数字孪生管控平台,解决了海量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数据价值难以发挥,数字化标准匮乏,缺少标准化智能应用集成平台等问题。
育好高素质队伍,勇于攻克生产建设中的急难险重。浙江交工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统筹起来,一体推进。浙江交工坚定“大人才观”,坚信“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聚焦“培养人、激发人、塑造人”持续发力。“红动交工”宣讲团深入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运用事实数据、典型案例讲清道理,以鲜活生动、接地气的语言阐明观点,更好推动广大建设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张华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9名成员潜心钻研,针对筑养路机械局部改造创新与安全性能提升工作加强技术攻关,筑牢公路养护品质线、安全线。全国工人先锋号“庆南班组”在甬金衢上高速公路金华城区段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武义江特大桥建设中发扬坚韧、务实、创新、奉献的“铺路石”精神,采用挂篮施工工艺搭配使用智慧安监一体化平台,实现浙江省内在建主跨最长的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的精准施工;同时依托“产业工人教培基地”,周周进课堂,与高校名师“面对面”,持续学习成长、创新创造,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有效反哺工程智能制造。
解决好关键性问题,勇于打破企业发展中的经验枷锁。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此,浙江交工聚焦战略性、科学化,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启动实施“十五五”规划编制,深入推进体制重塑、机制重构、对外并购,明确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动力。聚焦均衡性、多元化,持续深化市场拓展。加强高层互访、创新经营机制、优化经营网络、下沉经营力量,持续丰富经营业态,不断提升省外市场拓展成效。聚焦关键性、优质化,持续深化项目管控。发挥好审计、巡察“利剑”作用,准确掌握项目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行“一队伍一法人”,积极推进协作队伍“框架入围、二次询比”;严格项目目标责任制执行,深化项目集群管理,推动项目降本增效。 (通讯员 胡梦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