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建材与装饰

中国古代艺术的“活”教科书

——上海博物馆东馆精装修工程赏析

□张 婷

上海博物馆东馆,坐落于浦东新区丁香路与世纪大道的繁华交汇处。这座宏伟的建筑总面积达11.3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六层,涵盖了展示陈列、公众服务、库房及办公等多元功能,建筑高度45米;地下二层埋深12.9米,主要作为学术报告厅、影院、活动教室等文化空间,是上海市“十三五”期间倾力打造的标志性文化工程。该项目被誉为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活”教科书。

那么,由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场馆内精装修工程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究竟有哪些亮点呢?

蕴藏中华文脉的时光宝盒

上海博物馆东馆建筑整体呈矩形外观,立面蜿蜒起伏、造型典雅挺拔,气势不凡。宛如连绵的白色波浪,深刻寓意着“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和“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

从总体创意来讲,这里将成为一个集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展示、古代文化教育、古代文化研究与交流及公众文化休闲娱乐的开放性公共平台。整座建筑的设计以人为本、以文物为中心,摒弃了常见的封闭式流线设计,巧妙地在不同位置设置敞开式休闲边厅、室外露台和花园,使得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开放、互动、和谐的氛围。

“内外”无间,让建筑呼吸

在建筑设计上,上海博物馆东馆强调开放性与共享性,每个楼层都有落地玻璃、平台或户外区域,让博物馆内部的展览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最美景观“内外”无间、融为一体、互相辉映。

步入大厅,空间美观整洁、洁白明亮,给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端庄,大厅每层空间进出变化错落有序,墙面大板块石材还为陶瓷、工艺品等对自然光不敏感的文物展厅引入自然光,改善观展舒适度,规整而不张扬,反映了中国文人、士绅阶层的生活与文化,从各个细节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针对内部墙面近两万平方米的石材装饰工程,上海装饰集团研发了装配式石材干挂龙骨背架专利,采用预制钢架配件,减少现场切割和电焊,通过螺栓组装提高施工效率与安全性;利用模型进行排版,优化下单流程,提高沟通效率,并采用背栓干挂系统增强石材安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来“表达”和“沟通”项目施工全过程,来优化和完善施工方案。

“上博之眼”,探索东方文化的双曲面之窗

上海博物馆东馆一层东侧文化展示通道,其吊顶两侧采用双曲面弧形石材及球形玻璃打造出眼球的形状,寓意“上博之眼”,诠释了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定位——世界看中国的窗口。通过“上博之眼”,可以仰望外面的网红打卡点——旋转楼梯,这也是上博项目极具特色的观赏点之一。

“琴键光影”,缔造音乐般的空间层次

在一层综合服务区,采用顶面阶梯式灯箱造型,其形态宛若一排灵动的琴键,不仅赋予了空间丰富的层次感,更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宛如音乐流淌的氛围,令人沉浸其中,尽享艺术之美。

墨韵山水间,共鉴中华艺术与历史之韵

贵宾厅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一楼,空间宽敞且装饰典雅。步入其中,巨幅山水画引领宾客进入宁静深邃的艺术世界。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历代名家的书画作品,散发着幽幽的文化墨香。

这里,不仅是博物馆的一张名片,更是汇聚着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让每位宾客沉浸于文化魅力,留下难忘记忆。

地下一层报告厅,是重要文化活动和学术研讨的汇聚地,吸引文化名人与专家学者在此相聚,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色彩跃动”,编织悦目悦心的东馆新境

在二层至三层的休息平台,地面主要采用蓝眼睛大理石与木地板,墙面选用巴西白麻大理石,赋予空间高雅质感。顶面则覆盖木纹铝板,与地面、墙面形成和谐统一。鉴于东馆庞大的体量,参观博物馆无疑是一个“体力活”,色彩缤纷的坐垫点缀其间,为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轻松与活力,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性与舒适性,确保每位参观者都能在此得到充分的放松与享受。

作为全球范围内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全面、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东馆为观众呈现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在试运营之初,每天开放8000个预约名额,几乎全被“秒杀”。5月20日后,上海博物馆东馆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临时闭馆,于6月底重新开放,预计2024年年底,上海博物馆东馆将实现全面开放。

作为“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未来,上海博物馆东馆将以中国古代文化为核心,以常设展为主,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史料翔实、叙事生动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以及海派与江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互动体验四大系列,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和人民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2024-09-02 ——上海博物馆东馆精装修工程赏析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974.html 1 3 中国古代艺术的“活”教科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