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营造

因地制宜施良策 科技助力护国宝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侧记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经过建设者们的拼搏努力,主体结构已顺利封顶。标志着这项省级重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工程由陕建三建集团承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文昌门内,紧贴老博物馆的东、西、北侧,其中北区场馆主体建筑为地上一层,地下三层,局部四层,设有展厅和环廊,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文物保护存藏、文物陈列展览、文创展示、文化交流等。项目在原有馆区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建成后展陈面积将比过去扩大3倍,上展文物增至1400余件组,可极大提升各类文物的存藏展示能力,满足广大游客的观展需求。

该项目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域,周边居民建筑密集,施工场地狭窄,实施难度大。工程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在南北向160米,东西向190米,深20米的基坑内,采用了40米的抗拔桩加大体积混凝土,结合竖向缓粘结预应力墙体的方法,保证工程的牢固可靠。施工中,为解决大体积浇筑的难题,采用跳仓法施工,既保证了筏板一次浇筑不留后浇带,也保证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浇筑质量。同时,项目部通过深化架体形式采用安德固高强度预应力甩筋平台,解决了在狭窄高深槽内,20米缓粘结预应力筋一次竖向预埋的难题。

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是清水混凝土,这是西北地区首个体量最大的清水混凝土综合博物馆。整个展厅采用清水肌理,一次成型不打磨,装饰效果强,施工工艺高,质量要求严。采用高品质的清水模板和铝合金“几字梁”背楞,再用定制高强型钢进行加固。施工中,工人们用抹布反复擦拭模板,不能有一点杂物,使浇灌出来的混凝土外光内实,质量过硬。一层与负一层通高的水墨色墙体和周边环境极为协调,墙体根据饰面清水混凝土工艺标准留置的螺杆眼、明缝、蝉缝和谐统一,墙面上施工时的螺杆眼,恰似古建筑门上的泡钉,看上去非常壮观。在周长640米下沉式环廊的清水混凝土施工中,要求呈现出土黄色夯土肌理,基座部分则如同嵌入大地的基石古朴浑厚,墙面采用仿清水混凝土肌理,整个体量如同从大地中开凿出来的碑石,铿锵有力,让人有一种仰望黄土与历史对话的感觉。为了达到理想的混凝土色彩,技术人员进行了40多次试验,在混凝土中按比例加入氧化铁红、氧化铁黄、氧化铁黑等原料,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浇筑混凝土时,项目部派专人进驻商混站监督,从源头上把关,施工现场排板拼缝,一丝不苟,严格管理,精细施工,使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平整,浑厚坚固,受到各方赞誉。

作为文物保护建筑,减隔震是重要的一环。工程在规划时就将建筑的减隔震和文物隔震进行综合考虑,地下负三层作为隔震层,层高3米,用以建筑抗震。这里在柱体等部位共使用了8种类型,162个抗震支座,配合粘滞阻尼器,当地震袭来时可大大消减地震的破坏力,保持建筑的牢固。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初见雏形,远远望去,中央大厅和两侧九宫格碑楼对称布局,别具风采。建筑周边墙体用灰色陶砖装饰,与古城墙和文化街区协调一致,屋顶采用金属铜瓦屋面。从总体上看,下部古朴庄重,上部轻盈典雅,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通讯员 王雄文 王晓松)

2024-09-05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侧记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935.html 1 3 因地制宜施良策 科技助力护国宝 /enpproperty-->